这个至善之道,和我们下面要谈到的“诚”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这样说,“诚”就是我们的心性本相,就是我们精神的本来面目;而“至善”,则是“诚”这个心体本相的全体大用。我们来看看下面是怎么说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里就非常正式、非常隆重地把“诚”提出来了。这是儒家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
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通书》。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之作,《通书》的前三章:“诚上”、“诚下”、“诚几德”,都在讲一个“诚”字。周子把这个“诚”字,提升到了儒家本体论的高度上。
《中庸》这部经典为什么能成为孔门心法?就是因为它阐明了儒家最核心的几个观念,包括“性”、“命”、“道”、“教”、“中”、“和”,等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国家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其根源就是来自于《中庸》里的这个“和”字。因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如果都在“中”、“和”上下足功夫,达到“致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都能各安其位,万物都能自由地生长繁育,所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天底下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这个“中”,天底下最通达无碍的道路就是这个“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因缘和合,就能成就万事。《中庸》里的这一套理念,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诚”,就把儒家形而上的道理——即“天之道”,与社会人伦——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通过“致中和”,通过“择善而固执之”,通过“反身而诚”的修证,就把宇宙天道、社会人伦和个体的精神修证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所以,《中庸》作为孔门心法不是随意贴的一个标签,而是确实体现了孔子等古代圣贤的心理结构、心性状态、精神境界。
所以,我们如果真正学通了《中庸》,就能够上达天道,中通人伦,下应万物。具体而言,要做到这个“诚”字,因为“诚者,天之道也”,唯有“诚者”才能够从容中道,才能够成圣成贤。
“诚者,天之道也”,这个话说得太精湛了!我们经常也会对别人说“天知道”、“天晓得”之类的话,比如谁做了好事,没有人知道,但是老天爷知道,冥冥之中老天就会给你记上一笔。还有说这个人命好,为什么命好?因为“祖上积了阴德”,绵延于后世,子孙就会蒙受庇护。中国人很懂这个道理,“天知道”,老天爷什么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老天爷是最诚实、最无欺的。有些人做了坏事没人知道,但瞒得了别人瞒不了自己,对不对?有些人本事更大一些,不仅能瞒别人,还能够瞒自己,自己都能把自己哄得信以为真了。但是,能瞒得了自己也瞒不了老天爷!天道好还,老天总有一天会把你做的事情还到你自己脑袋上来的。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的时候,用不着天天算这个账、那个帐,老天会记得的,总有一天会给你盘个点、算一笔总账。
诚而不欺、一味平等,这是老天爷的本事。老天爷如果不诚实的话,他就不可能平等地对待天地万物,自然也不会孕育万物、生长万物。正因为老天爷对一切没有私情,没有后门可开,所以,才是“诚者,天之道也”。
有两句诗叫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天爷如果还有七情六欲的话,那老天爷也会老的,也会死的,所以,老天都给万物生存的理由和条件,都是平等的。什么是“诚”?“诚”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取舍心,不会欺骗人,不会有偏心眼。
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里,“天”是最高、最大的。“天”当然不是我们现在头顶上这个自然之天,而是中国人精神上的最高体现,是精神的主宰。中国人心目中“天”的概念,和西方人“上帝”的概念,勉强可以划个等号。西方人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那么我们中国人就说“老天爷面前人人平等”,因为天道运行的根本法则,就是一个“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