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兴趣之所在,厄威克大学毕业后在英国本土当了军官候补生。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到后来大大超出厄威克起初的预想。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作为军人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1914年8月,参军14个月的厄威克,在奔赴欧洲大陆战场的同时被提升为陆军少尉。从1914年到1918年,厄威克一直在打仗。起初,他担任步兵连长,由于作战英勇荣获十字勋章。1916年,他被选派到师参谋部任职,在这里,他得到了有关参谋制的管理启蒙。1917年,他晋升为少校,成为一名荣获英帝国勋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OBE)的军官。到退役前,他的军衔升到中校。1918年,伴随着战争的结束,厄威克也告别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厄威克不仅忠诚地履行了一个英国军人的职责,也学习到了很多有关组织管理的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厄威克参加了西线的四次战事。就在参战后不久,由于战时恶劣的生活条件,他曾经患过一次肠炎。患病期间,厄威克离开前线,被暂时派到鲁昂的边防部门,给一位退休上尉担任助理副官。这位上尉战前在工商领域打拼,因为战争爆发而被重新召回军队。厄威克自己家里又是开工厂的,两人自然有着共同话题。一天晚上,厄威克和上尉在营房里聊天,上尉很真诚地告诉他说:“你回到家经营你的家族企业时,应该读一下一本叫作《车间管理》的书,它是由美国一个叫弗里德里克·泰罗的工程师写的,他不会哗众取巧,但是他确实掌握了很多东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泰罗的名字和《车间管理》这本书,从此印入了厄威克的脑海,而且影响到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1915年的春天,厄威克又回到了他原来在比利时伊普尔服兵役的兵团。这里是一战中英军和德军打得最苦的战场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使用毒气作战的地方。即便是在激烈的战争中,厄威克也牵挂着上尉告诉他的这本“不会哗众取巧”的书。在厄威克服役期间,他的母亲经常寄给他一些“慰问品”,诸如糖果、袜子、剃须香皂等。于是,厄威克从鲁昂回到比利时后,就写信让母亲寄给他一本《车间管理》。
他的母亲满足了儿子的愿望。实际上,当厄威克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在荷兰作战了。当时,他坐在还燃烧着余烬的台阶上,面对着激战后的断垣残壁,手里捧着《车间管理》。根据他自己的记述,当他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说:“我从那时起下定决心,如果我活下来了,这就是我必须要做的事——进入商界,不仅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有才智的、吸引人的职业。”正因为这一缘故,在后来融汇泰罗和法约尔的思想过程中,厄威克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一定意义上,战争是另一种管理教科书。由于厄威克在军队中服务,加之他又曾在参谋部门任过职,所以,他对军队的组织结构有着切身体会,协约国和同盟国不同国家的组织水平和运作差异,使他对管理问题尤其是组织问题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据移居英国的加拿大学者威策尔(Morgen Witzel)推断,厄威克很有可能在战争期间得知美国咨询工程师埃默森关于参谋组织的思想(参见威策尔《管理领域全球50位关键人物》,王建艺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页),当然,更有可能他是通过对敌方的了解而掌握了德军参谋部的运作机制,这对于他后来在管理研究中探讨直线生产部门和职能参谋部门的组织结构关系起到了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