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你的员工能够接纳外来的信念

世间万物的广博性,决定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永远是有限的。人的价值观体系系统永远不会完备,永远处于增加和完善之中。人的大脑能量的未知性,证明了它还有大量的未开垦的“荒地”,在等待着开发和使用。有研究者认为:正常人的脑细胞约140亿~150亿个,以最有学问的人为标准,其利用率也只有不足10%,其余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还有研究者认为:人脑有98.5%的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只有1.5% 参加大脑的功能活动。即使人在30岁以后每天脑细胞以十万个的速度死亡,这对于拥有150亿个脑细胞的大脑来说,其可以使用的容量也是微不足道的。对这一观点,有些人认同,有些人反对,但不管是反对者还是认同者,仅仅是对其具备数值量的疑惑,对大脑的巨大潜能却有着共同的认识。

人脑的巨大空间,人价值观的可塑性,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的大脑还有余地,为何不加以利用,植入我们想要的价值观呢?

不必急于回答如何植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植入我们的价值观。

人有一种本性:不愿意被改变,但会愿意自己改变。不愿意被改变,说明被改变是自己的价值观还没有认同的情况下,强迫自己产生认可行为,此种情境下的行为一定不会主动,即不会产生价值观认同情况下的高效能;愿意自己改变,是当前的事物得到了自我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认同的自主性,决定了其行为的主动性。

领导力是什么?西方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威尔(John Maxwell)博士认为:领导力是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为什么你能实施对他人的影响?简要回答是你能为其带来或帮助其价值得到提升。由此,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共识:领导者的核心职能之一是为他人增加价值。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主动帮助下属成长进步的人,一定是一个具备帮助下属成长进步能力和魄力的人。正是其给他人的“益处”,才换得别人的尊重与敬仰,从而心甘情愿地受影响。所以,领导者真正的影响力,来自于帮助他人增长价值。

人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有人说提高技术水平,还有人说多学习知识,也有人说多做事情……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还不能算是提升价值的根本方法,根本的途径是改变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人增加价值的倍增器,所以有人提出了“态度决定成败”的观点。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普遍把自己创业的艰辛夸大了,很多想创业的人,听到创业会这么艰难,就知难而退了。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这本书果然鼓舞了许多人,他们不再认为创业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他们感觉到: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正是这一观念的转变,韩国的创业大潮一涌而起。

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难。这是一种态度,改变它会使事物的难易程度得到改变。领导者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关键是做好对部属的启发、引导,这种启发引导不仅仅是业务、技术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价值理念上的改变和灌输。

人的价值体系永远不会完整,这种不完整,很多不是自己能充实的,因为社会高度复杂的分工,人自我不可能完整地观察事物,只能是盯着身边熟悉的“片断”;社会极快速的变革,人也只能跟随极小部分人的脚步,而大多数观念会滞后于事物的发展;再加之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身份、工作、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都使人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体系。此时,充实与更新组织成员的价值观的任务,就落到了领导者的身上,这给了我们向其灌输组织所需价值观的机会,好好地利用人价值体系的不完整性,充分开垦这片“荒野”,利己、利人,何乐而不为呢?

3.两面三刀有时并非有意为之

领导者常常会遇到“阳奉阴违”“两面三刀”“讲一套,做一套”的人,对此,一般人会给其下一个结论:道德败坏或品行不端。真的是这样吗?

类似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确实在品德上如此;另一种是当时认可了你的观点或理念,但转过头后又感觉到你的观点、理念有不妥之处,而改用其他。第一类人无须多论。第二类人则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承认你的观点,是因为其思维与信念与你思维与信念的比对没有完整进行,而出现的临时认同。当其冷静分析并与自我价值系统进行深入比对后,发现了当时的认同是“错误”的,就会做出行为上的调整。

人们常戏问:假如你和你的爱人还有老母亲乘船出海,可是遇到风暴船翻了,三人全部落水。假如你只能救一个人,你是救你的母亲还是爱人?一般当着很多人的面问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回答救母亲,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有一部分回答救母亲的人会放弃原来的想法,去救爱人,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真正的认同,与被迫性认同经过自我观念的博弈后,由迫于社会认同向实施真实的自我认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