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主导建设型互联网医院管理

(一)宁夏互联网医院院长杨银学谈互联网医院管理

“医院是骏马,互联网让医院变成一匹飞马;互联网医院的本质是医院,互联网医院是用互联网为各级医疗机构赋能。”杨银学说。

杨银学,从2004年起,杨银学便担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面对地方经济发展落后,医院整体实力薄弱的困境,他勇于“突围”、敢于“亮剑”,创新医院发展和建设思路,从多方面齐抓并举。

历经十二年的艰苦奋斗,他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建设成为服务人口达2000万、辐射范围1000公里,毗邻陕、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区域性医学中心,使宁夏及周边兄弟省份的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随着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宁夏是国家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省份。在2015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计委就发布了《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建设覆盖全区的“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分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期间,宁夏大力实施健康宁夏建设工程,明确要建立全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开放共享,完善远程医疗网络体系。

因此,微医和西北地区领先的三甲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共建宁夏互联网医院,整合微医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线上、线下优势,并优先落地贺兰,让宁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国的优质医疗服务。

“我非常有幸受邀担任宁夏互联网医院的院长,能够将自己在医疗行业,包括医院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更多奉献给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将给宁夏乃至西北的人民群众提供看病就医很多的便利和实惠。”杨银学说。

以互联网医院为抓手,统一检查检验质量标准,使百姓诊疗结果医院互认,这是杨银学对宁夏互联网医院发展的第一个小目标:“未来宁夏百姓将不用在不同医院重复建档,而是像信用记录一样,实现在任何一家医院里看病,医生随时都可以完整调出患者的资料。”

在杨银学看来,只有以线下医院为基础的互联网医院,医疗安全才能有保障。目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已顺利通过“国家卫计委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是西北第一家通过此项测评的医院,已实现与分支机构、市五所医院及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

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互联网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基层医生有疑难杂症解决不了,可以连线上一级医院,宁夏的医院解决不了,还可以联系国内甚至国外的医生。

于慢性病管理而言,“当前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精神类障碍这五大类慢性病依然呈现上升趋势,只有通过互联网医院,才能把慢病管理起来。”

杨银学解释,慢病管理需要三个重要环节:符合统一规范的检查、经过准确评估的数据、对人群进行有效的干预。而互联网医院可以通过信息化统一检查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准评估数据,通过远程诊疗弥补因医护人员数量的缺乏而无法有效完成的健康干预。

以前实体医院在慢病管理方面是短板,如今互联网医院搭建后,宁夏互联网医院一方面能坚持原有的实体医疗体系,另一方面也能搭上互联网医院,接触更多先进的技术。对于杨银学来说,曾经扎实的医院管理经验,将是互联网医院的扎实基础。时常在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院之间切换,并不是难事。

据他回忆,自从宁夏互联网医院开业以来,有一位兰县常信乡67岁的老董是首个尝到宁夏互联网医院“甜头”的人。他因患左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宁夏互联网医院,贺兰县第一人民医院连线上海长海医院专家,三方远程为老董确定了手术方案。引入全国资源,连接宁夏各级中心医院,670多万宁夏百姓均能享受到宁夏互联网医院提供的预约挂号、在线支付、检查检验报告共享、健康云卡等“健康福利”。同时,宁夏互联网医院还可以借助规模化的优势实现药品的反向定制。

(二)甘肃互联网医院院长米登海谈互联网医院管理

2009年,米登海临危受命,出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那时医院拥有600张床位,但使用率不到30%,病人投诉不断,医院发展陷入困境。

新官上任三把火,米登海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经过近一年大刀阔斧的改革,让这个垂死挣扎的老医院终于焕发新生。当年年底,医院职工拿到了久违的全额工资和绩效奖励。

从此,他被同事称作是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敢挑重担的医院管理者;被患者称作是一个称职的医生。

而甘肃互联网医院的落成,更是证明了米登海改革医疗的决心。他以医疗模式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过去僵化机制和落后思想,确立了“做精做强西医优势学科,发展壮大中医药特色,建设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中心,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探索总结“西医+中医+心理”三结合治疗的特色医疗服务模式,为医院医疗模式和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病人信任度和满意度达到98.6%。

甘肃省二院近年来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而探索出来的新的医疗模式被称为333医疗模式。试图使优质的医疗资源、优质学科或者这种组团式、抱团式的学科可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即在保健就医3场所(体检部、门诊部、住院部),疾病发展3阶段(未病期、已病期、康复期),诊疗方法3结合(中医、西医、心理)。

凭借互联网+的工具,第二人民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大力推行333模式,互联网医院的总体应用非常广阔,互联网医院+援藏,互联网医院+老边区,互联网医院+贫困县,互联网医院+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切实缓解贫困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的藏区,有时候有心无力,医生下去没办法,睡不着觉,通过互联网服务藏区群众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互联网医院所实现的层层连接,相当于在藏区和边远地区建立起一个个“医疗绿洲”,藏区群众在就近的医院,甚至自己通过网络设备就能找到大医院的专家。

甘肃省互联网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该平台可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诊疗水平,通过网络诊断、网络会诊、网络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协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网络化服务,有助于形成分级诊疗的有序就医格局。

今后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患者可以在甘肃省互联网医院平台通过手机、iPad、PC等预约挂号,通过网络视频完成诊疗,包括开具电子处方和配药。

(三)广西互联网医院院长林辉谈互联网医院管理

林辉是广西互联网医院院长,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据悉,广西互联网医院平台采用的是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模式,将省、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生连接起来,让患者足不出户,通过手机、电脑登录该平台,注册完成后,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医生在线诊疗。

该平台是一个在线医疗和远程会诊服务平台,涵盖远程诊疗系统、电子处方与在线医嘱系统、处方审核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和结算系统,并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医院信息系统全面连接,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在线诊疗、药品配送等一站式就医体验。

“互联网+医疗健康”,作为政府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进入医疗领域,由国家主导推行,实现医疗卫生领域的跨界创新,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服务业态的创新的重大举措。促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医疗质量更保证,医疗过程更便捷,医疗服务更高效。

在医院管理方面,林辉提出了:首先要打破壁垒,打破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壁垒。医院管理必须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重构流程、打破壁垒),一个完整的门诊就医过程包括挂号、候诊、初诊、交费、检查检验、取结果、复诊、交费,取药和治疗10个环节的服务。

通过优化这10个环节的服务,提升了医院各个方面的就医服务。比如医院可以全程监控医疗服务,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患者就医流程改善了;个人健康管理模式;提高慢病管理的效果;公共卫生的智能化管理;应急管理(院前急救、急诊);降低医疗费用。

林辉认为:成熟的互联网医院,必须是线上和线下有机地整合,成为个闭环管理,包括院内的小闭环、中闭环和整个大闭环,还有全国的闭环。

(四)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张群华谈互联网医院管理

张群华是乌镇互联网医院院长,也是上海华山医院外科教授,中国肝胰胆道疾病专家,有着三十多年医院管理及临床从业经历。

他认为,互联网给医生和患者带来方便。患者最大的需要就是短时间内看好病,医生的价值在于把病人看好。“互联联+”下,形式不同而已。希望有更多的医生能够触网,把医疗知识通过互联网传给患者,让患者有获得感。

乌镇互联网医院“更贴近老百姓”,它是一个“守门人”。乌镇互联网医院本身是一级医疗机构,一个家庭医生平台,一个全科中心,它接纳了社区医院的老百姓,同时和上级医院协同合作。

把简单的病例分诊给基层医院,把疑难杂症交给三甲医院的专家,这样做是给三甲医院做减法的同时做加法。从科研的角度说,有效临床案例越多,科研结论也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因此,医院和医生也很欢迎我们的精准预约服务。

医疗安全是三甲医院和互联网医院相同的地方。从医院管理层面来讲,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医疗,而医疗属性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之前张群华院长在三甲医院做管理,来到乌镇互联网医院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医务中心。

医务中心主任由有非常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担任,并制定了完整的医疗规范和医疗行为管理,包括网上开药、网上问诊,患者和医生之间的连接,投诉处理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实际上和传统的医院是相似的,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建立,很可能会出现医疗纠纷。

从三甲医院院长到互联网医院院长,对张群华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两种基因的融合。互联网企业有他的基因,而传统医院也有他的基因,这两种基因的融合是最困难的。

那么不同的地方,就是互联网医院所产生的互联网基因。比如要让对症的病人来到医院找对医生,实现精准预约,这就是互联网医院的产品,技术部门要根据流程去设计如何合理的实现。整个产品的设计,在传统医院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没有技术支持团队。

而张群华来到之后,首先就是告诉产品设计团队患者的需求、医生的需求,然后翻译为产品语言,最后通过技术团队的支持设计成产品。

所以,从传统的医疗业务管理转变到互联网医疗管理,最重要的事情是实现两种基因的融合,打造真正让老百姓接受,用起来方便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