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咨询荣誉机关与官职

(1)三公和八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三公和八公之称。所谓三公,就是司徒、司马、司空。所谓八公,就是太傅、太师、太保、司徒、司马、司空、太尉、大将军。三公和八公,在这一时期均为荣誉性官职。或把三师(太傅、太师、太保)称为上公,其位在三公之上。

东汉时,即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建安十三年(208年)废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即复置三公,“然皆无事,不与朝政”。自两晋以迄南北朝,均有三公之设,不过官名有时重复,如设司徒复设丞相,设大司马复设太尉,而且三公多无事权,一般不参与朝政,为论道之官。

三公位尊爵显,一般不问政事,却养尊处优。按照惯例,三公为酬勋之官,只是在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才设置。所以,无合适人选则不设或少设,有人选则可另立名目多设。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表示皇帝对股肱之臣的重视,一般是全设或者多设。但是,正因为其不问政事,所以,三公虽可辟除掾属,但人数有限,掾属多为自我服务所需,多不涉及国家政务,以免与实际政务部门发生职权上的冲突;上公多数只有官衙而没有官属,只有待遇而没有实权。《三国志》载:“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高)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仗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以后,朝廷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裨起天听,弘益大化。’帝嘉纳也”。236实际上,即使如此,三公也不过是坐而论道、咨议顾问而已。

从曹魏开始,三公虽无职掌,但位望极尊,待遇优厚,通常都由著名大臣担任。魏文帝时,华歆任司徒,王郎任司空,钟繇任太尉,皆为一时名流。文帝罢朝曾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237明帝时,钟繇有膝疾,拜起不便,华歆亦以高年多病,朝廷给其以特殊待遇,“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读音yú)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②徐邈为光禄大夫,数岁拜其为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238荀勖也曾说道:“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239东晋陆玩任司空后,有人直言:“当今乏材,以尔为柱石。”陆玩也认为自己名望不够,说:“以我为三公,是天下为无人”,并“谦让不辟掾属”240。

魏晋南北朝的最高荣誉官职,在多数时期还不是三公,而是太傅等上公。上公者,谓其位在三公之上也。三国魏蜀吴均有太傅,有的还有太保。

三国曹魏之初,未设置太傅,到明帝时,初置太傅,以钟繇为之,位在三公之上。曹魏末年,又设太保,以郑冲为之。蜀汉刘备为汉中王时,以许靖为太傅。太傅之位极尊,却不掌握实权。皇帝诏令,皆以太傅列为首名。如曹魏太和四年(230年)“诏太傅三公”。蜀汉群臣劝刘备即帝位时,太傅许靖领衔上疏。但是,有时为了削臣下之权,也会任著名大臣为太傅。曹爽与司马懿同受明帝遗诏辅佐少主,曹爽欲独揽大权,乃改任司马懿为太傅,外示尊崇,实夺其权。《三国志》载:“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241

两晋时,则以八公并列,即太傅、太宰(原为太师,避司马师讳而改)、太保、太尉、司徒、司马、司空、大将军。太傅、太师、太保或称上公,或称三公。“晋初以景帝讳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秩增三司,与太傅、太保皆为上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以安平献王孚居之。自渡江以后,其名不替,而居之者甚寡。”242“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太宰,盖古之太师也。”243

两晋以后,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后魏周齐,均设置上公或三公,与太尉、大将军合称八公。但八公多为虚衔,因人而设,不一定置齐。南北朝时,有称三公者,有泛称公者。这些官职,一般是荣誉性顾问之位,没有多少实权,多数仅可论道言事而已。西晋武帝任命裴秀为司空的诏书中,关于三公的职权和设置说得十分明白:“夫三司之任,以翼宣皇极,弼成王事者也。故经国论道,赖之明喆,苟非其人,官不虚备。”244名义上,三公在国家政治中享有最高咨询权力。泰始年间,尚书李胤奏道:“自今以往,国有大政,可亲延群公,询纳谠言,其军国所疑,延诣省中,使侍中、尚书谘论所宜。若有疾疢,不任觐会,临时遣侍臣讯访。诏从之。”245

大将军一衔,在魏晋南北朝时多由高级将领担任。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如袁绍为太尉,曹操为大将军,绍耻其在操之下,操即让之。三国起,大将军之位次似不固定。如魏明帝青龙三年(235年)“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似大将军位在太尉等三公之下。而此后的诏书却又以大将军居首,三公居次。如“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王辅政”;“大将军、太尉奉受末命,夹辅朕躬,司徒、司空、冢宰、元辅总率百僚,以宁社稷,其与群卿大夫勉勖乃心,称朕意焉”246。曹魏末司马昭为大将军,其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位太尉下,可见其时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蜀汉蒋琬、邓芝、姜维均任过大将军。东吴除大将军外,还有上大将军,如陆逊就曾任上大将军,并由上大将军升任丞相,可见东吴大将军在三公之下。两晋大将军位次升降不定。南北朝时的大将军,则多为赠官。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期的大将军不单纯是论道之官,一般都多少掌握一些实权,所以才有司马懿由大将军改任太尉之举。而两晋以后,大将军一官,则同其他论道之官一样,成为尊崇虚衔。

三公和八公的属员,在魏晋南北朝大体相同,均开府治事。所以,地位和三公相当者,才有“开府仪同三司”。大体上,三公和八公的属官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主簿、录事、各曹掾属、令史等。

三公作为论道之官,均有封爵,亦有封户。西汉时,只有宰相封侯,东汉光武帝取消三公封爵。惟灵帝初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窦太后优诏封为高乡侯,蕃固辞不受,自是宰相之封遂废。曹魏初,封司空崔林为安阳亭侯,“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黄初二年又分三公户邑,封子弟一人为列侯。”247

官位非公而等级从公者,有特进和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一职,在前后两汉以及魏晋时期均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年间,给特进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248。南朝齐特进位从公,南朝梁革除。开府仪同三司,起于后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时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仪同三司之衔,可加之官非常之多,而且有文武之分。“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249

(2)丞相和相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和相国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本来,东汉时的尚书令,已经取代了丞相的作用。但是,汉献帝时,专为曹操设置了丞相一职,丞相成为国政的实际控制者。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与相国,均非常人所能担任之职。

三国曹魏初无丞相,后则与司徒并置。曹魏末年,改丞相为相国,以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为之。蜀汉、东吴亦设有丞相,而且也与司徒并置。如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以许靖为司徒;孙权以陆逊为丞相。东吴丞相有时还分左右,如孙皓以陆凯为左丞相,以万彧为右丞相,以丁固为司徒。

西晋初期不设丞相,惠帝以后,省置无常。两晋担任丞相或相国者,皆非寻常人物,先后有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成都王司马颖、南阳王司马保、王敦、王导、桓温、刘裕等人。王敦称兵,攻入建康,“自为丞相”;桓温废司马奕,立简文帝,威权震主,不得不让其以丞相居之;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因而当上了相国。

南朝的丞相或相国与两晋相仿。南朝刘宋以南郡王刘义宣为丞相。南齐萧衍曾当过刘宋的相国,相国成了他称帝的阶梯。南梁侯景作乱时也曾自称大丞相。梁末以陈霸先为丞相,后又改为相国,进而代梁为帝。

北魏初年,明元帝、太武帝未即位时都当过相国。后来,尔朱荣曾多年为大丞相。北魏末年到东魏,高欢一直为大丞相。西魏则以宇文泰为大丞相。北周静帝时,杨坚则为大丞相。

总体来看,魏晋以来,实际执掌政务的宰相多为三省长官,或以他官参掌机密。真为宰相者,不必居丞相或相国之职。而居丞相或相国之职者,多非人臣。正因为如此,司马懿才固辞丞相一职。他认为有三公就不应该再设丞相,说:“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汉氏因之,无复变改。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250实际上,司马懿为自己的洗白,正好说明了当时丞相的特殊位置。所以,魏晋南北朝之丞相和相国,或为赠官,或则不设,实为尊崇之位。而此时的丞相、相国与皇帝的关系,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尚未能处理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任丞相或相国者,多有异志。晋初不设丞相,当是汲取了曹魏的教训。惠帝以后,丞相或省或置,完全以人的因素确定,任丞相者不是辅佐皇帝的,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左右甚至取代皇帝的。赵王司马伦任丞相,实际是以惠帝为傀儡,独揽大权。“矫诏自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辅魏故事。”251而东晋担任丞相的王敦王导,亦非人臣,民谣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一直到南北朝,丞相的设置均未摆脱这一窠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均开府,其属吏各代不同。汉末曹魏时的丞相府,设有中尉将军、骁骑将军、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舍人、参军,以及各曹掾属。而丞相府所设之曹也非常多,包括东曹、西曹、户曹、贼曹、金曹、兵曹、车曹、骑兵曹、铠曹、水曹、集曹、法曹、奏曹、仓曹、戎曹、马曹、媒曹等。两晋的丞相府或相国府,则设有从事中郎分掌诸曹,另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谘议参军,还有录事、记事等,先后下辖十三曹至二十曹不等。由于丞相或相国的特殊原因,魏晋时期的丞相府或相国府属员职权较重,其中尤以东曹为著。东曹掌管用人,为人所瞩目。如曹魏崔琰、毛玠任东曹掾,一时知名。崔琰“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毛玠“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