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迷失在语言和文字构成的名称中

隐隐约约地听到窗外落雨的声音,以及过往的汽车行驶在雨水中的哗哗声。行人很少,周围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中,这是极其难得的。这是真正的宁静,并不是由于人和车少了,也不是吵闹声少了,而是人的心安静了。不是指我们的心安静了,而是我们大家的心都是安静的。因此,这种宁静不是眼睛和耳朵这些感觉器官所能发现的,而是内心直接的感受。

雨越下越大,细细的雨丝在微风中倾斜着落下。晾衣服的栏杆上挂满了晶莹透亮的雨滴,树叶被雨水洗得一尘不染。空气是潮湿而凉爽的,并弥漫着淡淡的植物的香气。这时,突然有一股凉风从小腿拂过,感觉到微微的一点凉意。听不到雨打落在遮阳篷上的响声了,原来雨慢慢地停了。说话声、汽车驶过的声音又突然冒了出来,它们刚才一直被雨声掩盖了。

我们是否试过真正的感恩,不是口头上的感恩。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然后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听着那雨声、说话声、汽车鸣笛声,看着人们打着雨伞慢慢走过,看着那个熟食店老板默默地切菜,甚至看到了她的红围裙上的一片油迹。如果我们看到和听到了这一切,那么,我们的内心的确是平静的,头脑中所有的思想都停止了。当内心进入这种状态时,我们开始为现在感受到的这一切感恩。

感谢有这么凉爽的天气,既不冷也不热,感谢胃中是充实的,感谢身体健康无病,感谢来来往往的人群不使我们感到孤单,感谢斜风细雨给我们带来了悠远的情怀。就在我们感恩的同时,是否突然升起一种活在当下的感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更加真实,我们自己已经消失不见了,我们就是那雨、那风、那说话声。

如果我们还没有真实地体会过活在当下的感受,那么就从感恩开始吧!感恩时的体验就是活在当下,同时,当我们活在当下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感恩周围的一切。这不是推理,我们只能自己切身去感受。

而且,我们是否体验到,在感恩的那一刻,世界是完全美好的,一切负面的、消极的、不愉快的事情都消失了。我们不再觉着嘈杂,因为那些声音使我们远离了孤单;我们不再觉着冷,因为这是暑热中难得的清凉;我们没有感觉到雨水干扰了我们的户外行动,反而感受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这完全不是头脑中的想象,而是在感恩时的真实感受。

所以,感恩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来自给予以及回报,它超越了给予的快乐和得到回报的快乐,它就是一种单纯的体验,并没有什么理由。因此,我们无须关注理由和理论,也无须关注快乐和幸福,我们只要将全部的注意力都关注在感恩本身就足够了,快乐和幸福会悄然而至。

伊斯兰神秘主义代表诗人鲁米,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名字叫《印度的树》。

一个有智慧的人说(就为了说些什么):“在印度有一棵树,如果你吃了那棵树的果子,你将不会变老也永远不死。”

关于“那棵树”的故事传了开来,最后,有一个国王派出他的特使到印度去找那棵树。人们嘲笑那个特使。他们拍他的背大声地说:“先生,我知道那棵树在那里,但它在森林的深处,你需要一把梯子!”

他继续寻找了好几年,跟随着种种可能的方向而觉得很愚蠢。当他打算回到国王那儿时他遇到了一个智者。

“伟大的老师,请您好心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到那棵树。”

“孩子,这并不是一棵真树,虽然它一直被这么称呼着。有时它会被称为一个太阳,有时是一片海洋,或一朵云。这些字眼全都指向来自一个‘真人’的智慧,这智慧有许多作用,其中最小的就是永恒的生命!同样的,有个人可以是你的父亲却同时是另一个人的儿子,是另一个人的叔父也是另一个人的侄儿,所以你在找的东西有许多名称,却只是一个存在。不要只是寻找其中一个名字,要超越而不要执着于任何一个名称。”

人类之间所发生的每一场战争以及每一个冲突,都是因为一些名称上的争执。那是非常不必要的愚蠢,因为就在争吵的不远处,有一张友谊的长桌,已经摆好等着我们坐下。

国王的特使找了好几年,实际上一直在找一个名称而已。一个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名称怎么能在头脑之外找得到呢?智者提到的那个“真人”看到了真理,然后,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了对真理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已经不是真理了,仅仅是他头脑中的一个想法而已。虽然,这个想法是对真理的正确描述,但是,它们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然后,这个“真人”或者有智慧的人,在某种场合下,对别人说出了这段话:“在印度有一棵树,如果你吃了那棵树的果子,你将不会变老也永远不死。”这句话只是在这个场合下,对自己认识到的真理的一个描述或者比喻。那么,听到这句话的人必然也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是对“真人”说的那句话的理解,因此,这个想法与真人的话又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我们头脑中的这个想法距离真理本身有多么遥远啊!在它们之间隔着好几层的想法,而每一层想法就是认识真理的一个障碍。

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把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名称,当作其指代的对象本身。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将会一直被名称所困扰,而永远找不到那个实际存在的对象。其实,不仅是那个深奥的真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迷失在语言和文字构成的名称中,渐渐的忘记了我们是生活在真实的事物和关系之中。

在商业领域,品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当然,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概念,它还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品牌这个名词是在给品牌这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命名,一提到“品牌”这个名称,就是在指那个实际存在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在提到或者听到“品牌”这个名字时,马上就联想到了“品牌”那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呢?

我们可以从对品牌的定义中了解什么是品牌,但是,我们真的看到过或者感受过“品牌”那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吗?如果从来没有看到过或者感受过,那么,我们在听到或者说到“品牌”这个名字时,我们联想到的只是品牌的定义,不是品牌本身,不是吗?那么,到底什么是品牌本身呢?什么是品牌这个名字所指代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呢?

显然,品牌本身是一个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东西,虽然它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但是我们的五官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即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品牌本身,我们也很难用语言描述它是什么?一旦描述了,那么就与品牌的其他定义没有什么差别了,不是吗?那我们就尝试描述一种场景和感受,如果我们曾经经历过同样的场景和感受,那么,也许我们就能突然意识到品牌本身是什么。

当我们在超市购买洗发水、饮料、电视等商品,正站在货架前进行选择时,如果促销员前来向我们推荐某个品牌,或者我们自己看到某个品牌在做促销,价格非常便宜,而我们最终还是买了那个自己心中想买的品牌,这个时候我们容易感受到什么是品牌。我们当时的表现也许是一种固执,为了自己想买的这个品牌,我们也许不再顾及对促销员的尊重或者同情。即使对促销员抱着愧疚之心,我们仍然坚持买我们喜欢的品牌。

另外还有一个场景,假设在货架上没有找到我们想要买的那个品牌,这个商品在超市缺货了,那么,我们最终决定去其他的超市去购买。虽然我们觉得另外一家超市距离太远,为了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而单独跑去有些不值得,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去了。我们体会到了吗?就在我们内心的各种感受的斗争过程中,我们也许突然看到了“品牌”这个东西本身。在这一刻,我们超越了“品牌”这个名词和概念。

次如,“认真”这个词,我们都理解“认真”的意思。我们经常说:“我在认真听课,我在认真工作,我在认真地听你讲话,等等。”但是,我们真的感受到过“认真”这个词所指代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吗?即“认真”本身。当我们说我们很认真的时候,我们头脑中联想到的是“认真”这个实际存在本身呢?还是停留于“认真”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呢?那么,我们试着看看“认真”本身是什么吧!

假设我们在听一个人讲话,就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杂念,只有对方的谈话内容,而且,我们不断地发现对方谈话中的问题,或者令我们感兴趣的地方,因此,我们总是忍不住向他提问。也就是说,在整个的倾听过程中,我们的内心几乎没有升起任何一个与对方话题无关的念头。如果我们真的是这样倾听的,那么我们确实是“认真”的。

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种倾听的经历,如果我们记住了当时的感受,那么,我们就知道了“认真”本身是什么。那么,当我们再次给别人说:“我会认真听你说的”的时候,我们头脑中联想到的也许就是“认真”本身,而不是“认真”这个概念或定义。同样,当别人对我们说:“我是认真的”的时候,我们头脑中联想到的也是“认真”这个东西本身。

再如,我们都有过饥饿的经历,我们切身体会过什么是饥饿,那是一种明显的生理感受。但是,当我们听到或者说起“饥饿”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是否联想到了曾经体验过的那个饥饿的感受本身呢?还是只停留于“饥饿”这个词的含义呢?“饥饿”这个词与“饥饿”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我们其实很容易分得清楚。问题是,当我们在说话中提及“饥饿”时,就在这一刻,我们的头脑中是想着“饥饿”这个感受本身呢?还是完全沉浸于语言和文字之中呢?

搞清楚一个概念与其指代的对象之间的差异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我们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先学习将事物与文字和语言对应起来,然后随着慢慢地长大,知识的丰富,以及抽象思维的发达和成熟,我们逐渐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由概念构成的世界,同时,我们距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从此,我们开始生活在一个以语言和文字构成的虚拟的世界中。其实,这个世界也是真实的,与事物和关系组成的世界一样的真实。我们的问题是,经常将两个世界混淆,我们经常错将概念的世界当作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