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激活状态——写作灵感从哪里来

对于长期伏案写作的文秘人员来说,有时面对文稿一筹莫展、心力交瘁,此时尤其羡慕别人文思泉涌、出口成章,随笔挥洒、一气呵成。我曾遇到不少领导,他们每每拿到文稿题目,总是那么淡定从容,一开口便能非常精辟地提出缜密的写作思路,包括每一点具体写哪些内容,甚至具体到每一部分大概多少字,听他们一讲顿时豁然开朗。

他们之所以水平如此之高,在于其思想和灵感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思辨力极度活跃。如果思想和灵感“掉了线”,面对某个问题,反应必定是滞后的、木讷的,自然也没有写作灵感可言。这种敏捷与迟滞的差异,就是有无写作灵感的一种状态。

灵感,是在某种特定的写作情境中,写作冲动处在最佳的状态。那么,文秘人员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让思想保持在“激活”状态,继而保持写作的灵感呢?

1.成熟完整的思维习惯

我在公文写作的互动交流中,反复提及要培养文稿写作的思维习惯,诸如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不论什么主题,我们以不同的思维去审视,获取的认识才能是全面的、综合的、深刻的、多层次的。

比如面对某个问题,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时,不妨从政治、全局、历史、发展、问题、政策、制度上去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获得写作的灵感。

2.移步换景的写作环境

1869年,科学家们一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元素之间究竟有何规律?科学家们却百思不得其解,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对此也是整日苦思冥想。一日,门捷列夫因思索元素问题而感到极度疲倦,不知不觉便睡着了。在梦里,他看见一张表格,元素们纷纷飘入对应的格子里,就像上帝在施展魔法一样。待醒来后,门捷列夫结合梦境思考,最终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悉,不知是否有同感,当遇到难题时换个环境,说不定某个瞬间灵感就来了。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1920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晚上,奥托·洛维从睡眠中醒来,他似乎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他把它记在纸上,很快就又睡着了。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但幸运的是,第二天晚上,这个想法又回来了。这是个简单实验的设计,最终证明了洛维长期思考的假设,即神经细胞通过交换化学物质或神经递质进行交流。这一想法得到证实,帮助他在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此后,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睡眠可以促使人们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卡迪夫大学的神经学家潘妮·刘易斯和同事在《大西洋月刊》网站的一篇文章中,进一步解释了睡眠和创造力之间的联系。

一言以蔽之,睡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有的文秘人员喜欢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其效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有一次,我接到一篇文稿起草任务,当天晚上在办公室思考半天也没形成满意的写作提纲。于是,我干脆回家休息,将这个写作任务暂时“抛之脑后”,让大脑彻底放松。第二天早上,在走路上班的时间,顿时有了新的思路,然后立即在手机上记录下来,没想到一闪而过的灵感居然形成了满意的提纲。

所以,当我们缺乏灵感,没有写作头绪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写作,适当转换下环境,或睡觉,或散步,或听歌,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说不定灵感就来了。

3.常学常新的思考感悟

只有当瓶子装满水的时候,才有可能把激起的水花溢出来。因此,要保持写作的灵感,就需要常学、常思、常悟,不断厚植我们的知识底蕴,写作灵感才会有活水源头。

有一位同事,其微信公众号几乎每天更新一篇学习或思考文章,或是读书笔记,或是读网笔记,每一篇都有新颖的观点,特别受欢迎。为什么他的写作灵感源源不断呢?通过交流了解到,在学习思考上他有着的高度的自律,几乎每天坚持读书、思考和写作,尽管有时候一篇文章多则上千字,少则几行字,但都有他的独立思考,且从不间断。

4.不失时机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一次,某领导在与我谈话时,分享他的经验体会。他说当遇到一些棘手的工作,一时没有想到更好的处理办法时就去调研,先听听别人的汇报,听听他们的建议,然后综合研判,处理办法一下子就有了,而且这个方法行之有效、屡试不爽。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果你想写某类型文章却又找不到思路的时候,一定是调查研究还不够,了解的情况太少。这时,不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摸实情、听真话,写作的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取之不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