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中国茶是文人茶、贵族茶、皇家茶,茶文化代表的是古代权贵阶层的生活方式。今天及未来的中国茶,要想有出路,必须融入并代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茶营销的真正难题。
中国茶,是世界茶的源头,但是,最近300年,却成了最没有茶文化的地方,因为中国的茶文化,没有与主流社会的茶消费有机结合,所谓的茶文化变成了茶历史的回声,打个比喻,没有融入当代主流生活的茶文化,就像文物展览,表现的是对历史遗留的记录与喜恶。
当日本高举茶道进入世界的时候,中国茶道反而失去了声音;当台湾地区茶人把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出口转内销的二手日式茶道回流到中国大陆的时候,茶界内外对这种台湾日式茶道,并不认同,因为无论日式茶道、英式茶道、台湾地区茶道,都不是中国文化本真,都不是从中国文化哲学的根基里生长,又能融入当代中国人主流生活的茶之道。
中国茶道的本真究竟是什么呢?民国一代老茶人,改造日式茶道的“和静清寂”,提出“和静清俭”,用一个俭字替换日式茶道的寂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俭本身,却未必是人类生活的本真与应然,“俭”字本身并不足以概括中国人生活的内容与目标,也不适合作为中国人生活的名片与世界交流。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并不是指吝啬,而是要求有权有钱者自律,不要多欲妄为,贪婪奢靡。中国人自春秋时代起的人际交往文化,推崇的是一种真心相待、把最好的东西与知音分享的精神。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或是民间,遇到客人来,都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甚至,宁可自己节省,也不要怠慢了客人。
茶,无疑是中国人待客文化里最重要的、最频繁使用、最大量的物品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茶的消费品化在最近100年反而落后于世界很多喝茶的国家,比如英国、土耳其、日本等,但历史资料都显示,在宋、明、清时代,中国茶都是全民普及、上层追求的日常饮品。
今天的中国,无疑正在恢复中国茶昔日的生活角色,也在升级中国茶的文化属性。中国茶道本真,应该从中国茶自然(生态文明)、制法(技艺文明)、历史(物质文明)、文化(精神文明)的全面梳理中,寻找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精神的结合点,而且,必须代表时代精神与未来趋势。
由此而论,中国茶道本真,需要在“五性三维”的思维视角下,提炼各家各派的独特气质与内容。
中国茶的五性是指基于茶物质形态的五种特性,分别是:
中国茶的第一属性,地理自然属性。有山有水才有茶,一方水土一方茶,不同的制法、技艺也是地理自然属性的一部分。
世界万象,品类众多,万物各有其时,万物各有其性,万物各有其命,万物各有其运。时、性、命、运,相生相克,但都不是万物的第一性,万物的第一基因,都是它的地理自然,由此第一基因衍生时、性、命、运。
中国茶的第二属性,健康属性。茶这一片树叶对近300年人类健康的意义,还是被严重低估。茶叶的健康属性,还是被低估。
近100年来对茶叶物质成分的科学研究,不仅解开了茶叶健康的奥秘,而且解开了茶叶与人类身体匹配度的奥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是人们嗜好绿茶的清甜,氨基酸含量高的绿茶,甚至让人有初恋的感觉。茶多酚就更神奇,是最好的抗氧化物质,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有效降低癌病的患病率。
中国茶的第三属性,审美属性。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或所谓的汉文化影响圈(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有长达2500多年的基于生活经验的审美经验系统,从衣食住行到文学、艺术、物质、精神,都积累了庞大细致的元素与符号,茶的审美性就像衣饰的审美性一样,是茶天生具备的文化基因。
东方的审美生活与审美经验较发达,西方在近代以来,在美学体系的构建上更有进步,法兰克福学派更将美学上升到政治学,这是蔡元培提倡“美育”教育的来源与背景。反观中国茶,有丰富的审美元素,在美学体系的构建上还很欠缺。
中国茶的第四属性,文化属性。文化是历史与现实的总和,善恶美丑好坏皆有。死去的、活着的历史所成物事,都是文化;有用和好的文化,是文明。文明让族群拥有走向未来的钥匙。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博大,中国茶的文明之路才刚刚开始。
中国茶的第五属性,社交属性。自古及今、从中到外,社交性是茶消费的核心驱动力。坏消息是,今天的中国茶还只在古代社交的维度展开;好消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企业触及社交性之为商业价值的根本。努力吧,中国茶!这里有通向未来的茶密码,有成为独角兽乃至世界级巨人品牌的钥匙。
中国茶的“三维”是指基于“五性”的三个思想维度:
第一维,空间维度。
茶园、茶庄园、茶山(茶旅)、茶叶店、茶馆、茶会所、茶社、茶舍、茶酒吧、茶艺馆、茶席、茶会、茶宴……
茶的新零售,比任何行业都有更大空间。
第二维,时间维度。
空间无限,时间有限。时间是生命存在的真实落脚点,时间是价值落地的终极战场,参透茶的时间密码,才能开启茶消费的奔流。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茶酒诗,喝茶、品茶、斗茶、早茶、下午茶、晚茶,茶的时间内容,还很欠缺。
第三维度,符号维度。
茶的“所指”与“能指”,都是可以无限演绎衍生的符号系统。茶的表达:五感、情感、琴棋书画、艺术、文学、诗歌、舞蹈、雕塑、景观的无界融合,茶格调(Freestyle)的自由呈现,茶与酒、烟、食及中西古今的无限混搭。无限,也只有无极限这个词,是茶符号系统的核心特质。
中国茶道,决不能去追随日本茶道的仪式化、神秘化、超俗化(哲学化),这些不是中国茶道的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哲学(或曰意识形态,文化层面的含义),即天人合一的生活观与世界观,体现为四个合一:
自然与自然的内在合一(物物相生):茶叶是天地日月风雨阳光造化。
自然力与人为力的合一(人物相生):茶叶制作是人工与物性的合一。
个人身体与精神的合一(身心相生):品茶的过程是内心的喜悦与和谐。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一(人我相生):一杯茶,三生情;相见欢,味尽兴。
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历史积淀的文化意识),是日本生活、文化及日本人性所没有的禀赋。
中国茶消费崛起的背后,必须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命哲学。
中国茶是活泼自然的,讲究的是茶叶在冲泡与品饮过程中的愉悦,而不是要从外部给品饮过程以某种意义。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茶文化的本真,虽然没有如英式下午茶那样成为社交生活的助兴饮品,但仍然保存在小众好茶客的生活方式之中。
要复兴中国茶,核心就是研究如何让中国茶的社交性,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呈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乌龙茶,就是植根于闽粤两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乌龙茶在闽粤之外的品牌拓展,就会碰到离开本土作战的困境。最近轮番热炒的普洱、白茶、黑茶、红茶,都存在脱离日常消费土壤的问题,因此,炒作无文化,产品无根基,品牌难落地。
茶企如果意识到中国茶消费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不是以悠久的茶历史妄自标榜,才能树立市场及消费的培育、落地精耕的战略意识。由此,茶品牌的全国化路径,也才能由文化的空想落到市场的现实。
说一千,道一万,中国茶是先人与大地,留给中国茶人的一块无尽宝藏。
中国茶产业链的各路主体,尤其是茶叶渠道商,并没有生存问题,严格地说也不是发展问题,而是茶产业链各环节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如果茶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茶农(含种、炒环节)分享不到茶叶溢价的利益,茶叶的品质、标准化、持续性,都是一句空话——这些源头问题不解决,光靠广告、包装、渠道(招商加盟),只会让茶品牌离日常消费越来越远,甚至离真正的茶客越来越远,这样不会诞生强大有根的茶品牌。
消费品化、规模化、零售化,是打造茶品牌战略的营销逻辑。舍此,只能是混乱现状的轮回。
中国茶道的本真,需要中国茶品牌深入领会、认真琢磨,才能找到接地气的生根壮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