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设卦观象”,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创设易学、对易学贡献非常大的上古圣人。在《易经》的历史中,有“易历三圣”之说,首先第一位大圣,就是伏羲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伏羲是作为人文之祖而存在的,他和女娲是两夫妻。我们在汉代出土的画像砖里,也能看见伏羲女娲的形象。伏羲是男身,女娲是女身,他们都是人首蛇身。上半截是人,下半截是蛇,两条蛇尾缠在一起,所以也被称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伏羲在左边,手中拿着一个用来画圆的规,和我们现在的圆规很相像;女娲在右边,手上拿着一个画方角形的工具,叫做矩,类似于现在学生用的三角尺直角的那一面。
这幅图画很有意义啊!从人物的形体看,人首蛇身,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一半是人一半是野兽嘛。那时是人类从动物性本能在向文明时期过渡的阶段,所以伏羲又被称为人祖,实际是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人。伏羲和女娲手持的规和矩,也很有意思。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所以代表了“天圆地方”之说。伏羲女娲教会人们明白了天圆地方的道理,于是人类社会就有了规矩,有了规矩才会有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我们常说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这里来的。相传《易经》的八单卦就是伏羲氏创造出来的。宋代的先天易学出来后,就把乾南坤北的这一套归结在伏羲身上,称之为伏羲八卦。不管说法怎样,总之伏羲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作为易学来说,也是一个源头。
第二是文王周公,他们父子是周代文化的开创者。在商代末年的时候,周文王是整个商王朝里面最大的诸侯,商纣王感觉威胁很大,就把文王抓起来,囚禁在羑里(现在的河南汤阴),一共关了七年。相传周文王在监狱里面没有玩的,就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拿出来进行推演,推出了六十四个重卦,同时对卦辞进行了创作,把六十四卦每个卦代表的意思写了出来。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则把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爻辞进一步解释出来,所以后来也有“文王重卦,周公爻辞”的说法。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周文王一族往上推到尧舜时代,是发明农耕文化的后稷的子孙。估计《易经》在上古时期,就在这支家族中代代相传,到了周朝初期,经文王、周公的进一步发扬,才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周易》。
第三个圣人当然是孔子。传说易传“十翼”都是孔子所归纳总结出来的。当然,经现代人考证,易传并不是孔子一人完成的,而是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汉初,经过了众多易学家的集体工作,留下了多人整理的痕迹。但是,大家都愿意把这个功劳归结到孔夫子头上,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古人都不愿意在文化上面居功,愿意把一切功劳归结于领袖,归结于圣人。这和我们现代人动不动就打笔墨官司,并为了署名权争得头破血流大相迳庭。虽然易传并不是像后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孔夫子一人所为,但实际上,孔夫子在易学上面的造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史记》里面对孔夫子在易学上的传承也记述得很详细,他的易学下传商瞿,再经六世而传到汉代的田何手上。这中间的传承脉络,司马迁记录得很仔细。
易历三圣,就是说易道的完成,是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这三圣,他们的道统和法统是代代相承的。孔夫子的学问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可以说是集中华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就是这些古代圣人把《易经》六十四卦画在那里,每天通过观察卦象、爻象的变化,来了解天地的运行、万物的生灭、社会人事变化的运行规律。圣人设卦观象,但是考虑到后人光是看卦象、爻象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于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等而下之的后人能够明白,能够理解和辨明吉凶,就把每一个卦的内容、意义用语言写出来。圣人们将语言文字与卦象爻象拴在一起让大家学习,这就叫做系辞。
我们看手里的《易经》,每一卦下面都有卦辞,卦辞下面又有彖辞、象辞。卦辞就是解释每个卦的,彖辞是对吉凶的判断。传说中,彖是一种兽,牙口非常厉害,牙齿很硬,把钢铁都能够咬断,所以,它代表的是一种斩钉截铁的判断。象辞是表达这个卦在人文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象征意义。同时,每一爻又有爻辞,爻辞就是解释一个卦当中具体每爻所处的位置和内涵。爻辞下面还有小象辞,是解释每一爻的人文内涵。我们翻到一本《易经》的每一个卦,都可以看到上面这些相关的内容。总之,系辞就是拴了那么一些语言文字在卦象上面。圣人们给卦、爻系了辞,我们学习起来就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