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里,Uber是一个新模式的代表符号,虽然优步(Uber)这家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算不上成功,但这里不是讨论这家公司的成败,而是讨论Uber开创的模式与商业逻辑。
什么是Uber模式
Uber模式的本质,是“供应+”与“需求+”的跨时空、无缝、实时的高效连接,进而创造出新价值。
1.跨时空连接:这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是MI(移动互联)相对于PC(电脑(含PAD)互联网)的革命特点,也就是万物进手机。这一点大家都体验到了。
2.无缝连接:也就是去中介化。Uber让供应方与需求方直接对接,使用的是基于LBS(地理位置定位)+枪单+推送条件(派单)等混合而成的算法逻辑,这就避免了淘宝等靠实力(花钱买位置获得流量)的商业逻辑。Uber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分布式的供需对接平台。
3.实时连接:不管是马上使用,还是预约使用,都实现了订单的无人化、实时化,方便了用户,也方便了供应方。
Uber逻辑,或者说其技术先进性,就体现在上述三种连接方式的叠加——也就是说,是不是Uber模式,可以用上述三个连接特点去考察。
4.什么是“供应+”与“需求+”呢?这是个更本质的问题。
观察目前Uber+的各行业、各品类,可以发现几个规律:最成功的都发生在“供应+”领域,也就是过剩产能与产品。车辆、房屋(Airbnb)等率先成为被Uber整合的资源。
为什么Uber司机里有开奔驰、宝马、奥迪各种车的有钱人——这些人真的缺钱吗?他们不是缺钱,缺的是有趣的生活。那些买得起奔驰的人,也会成为Uber司机。
其次,Uber要成功,还得有一个“需求+”:也就是未被满足的、高频的需求。如果是刚需,那就更容易成功,这也是打车为什么比Airbnb更成功的原因:打车更高频!
Uber模式小结:
充分条件,有供应+与需求+;必要条件:连接方式是去中介化的。
Uber模式的行业逻辑是什么
我想了半年,还是觉得只有经典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Uber行业逻辑:优化资源配置效率。Uber降低了三大成本:渠道成本、传播成本、组织成本。简言之,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而且明显与电商1.0(淘宝代表)、2.0(微信代表的)有显著不同,是个新的、分布式生态体。所以,我们说Uber是革命性的,会引发新一轮互联网革命。实际上,这个革命已经开始。
Uber+冲击波
Uber+逻辑,将在六个层面对以下六大类领域(行业)产生冲击:
第一,手艺人的价值变现。
手艺人,就是所谓的“自我雇佣的专业人士”,包括厨师、手工艺人、按摩师、设计师、咨询师等类别。这里面有实体产品,有服务产品,这些领域都会被Uber逻辑击穿:智能链接将对这些行业的“中介组织”进行去中介化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说Uber逻辑适用服务不适用于实体产品,是不对的,Uber逻辑的适用范围,没有实体与服务的分别。从趋势看,实体产品的Uber+会比服务更猛烈,因为千百万专业人士(手艺人)一旦获得直达用户的智能链接,因此而爆发的商业革命、社会革命,会比我们今天能想象的更大。
第二,垄断行业被瓦解。
出租车行业是首当其冲的,因为这是刚需,也有足够的“供应+”。还有多少垄断行业?航空、电信、电力、金融、证券……
以金融为例,众筹就是Uber逻辑对传统融资的颠覆。
众筹是什么?众筹就是绕过银行、投行、风投、证券交易所等中介的直接融资。虽然现在有些乱象,但众筹本质代表的是革命性的趋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把闲置资金投给他。这难道比银行信贷、民间高利贷、风投等更弱智?实际上银行、风投等的投资才是弱智的,所以他们的钱永远投给不需要钱的组织。
第三,过剩产能(冗余价值)再利用。
Airbnb,闲置住房的短租。在中国,最闲置的产能是什么?第一是劳动力,第二是生产厂。只要智能链接解决了闲置产能与需求的柔性交易问题,就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因为理论上,做产品的门槛在降低。不能说人人可以做产品,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专长的人做自有品牌产品并拥有自己的用户,这是大趋势。 设计师、咨询师、营销人员,未来不再以卖身为赚钱的出路,专家式产品会大量出现——实际上,已经在大量出现。设计师产品是比大工业、标准化产品品质、颜值更高的产品,即有更高的性价比或体验值。
第四,兴趣社交聚合。
私厨分享,我有饭,Enjoy等,这些属于典型的兴趣型社群,却更有商业价值。斗客、雪茄会等,都是这种兴趣(特别是嗜好类)社交聚合的形态。现在还兴起了骑车族、旗袍会、跑步族,Uber+逻辑可以改变这类社群组织的连接方式。
第五,培训教育去中介化。
专家与碎片化需求的智能链接。培训这个行业恐怕最需要去中介化。当下教育培训行业的痛点是:真正的智慧供应者,在价值链里只获得很少的价值;最大的价值被销售、中介瓜分。所以怎么可能买到货真价实的智慧?必然是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
第六,体验交付代替实物买卖。
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一键约X”模式:茶,酒,服务(家政、家装)。“京东到家”这个APP,现在还不成气候,但头角峥嵘已露出来:没有什么不可以直接到家。其实,到酒店、到办公室,还不是一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零售市场流通格局一定会被Uber+逻辑改造!
有人说Uber没有创造新价值、新事物,只是做了价值连接,我不同意。我认为,以Uber+逻辑在零售行业的效果看,如“京东到家”这样的产品,要想做好,绝不是简单链接,同时也担负着品质责任。所以会促进供应链的专业化(筛选、考评等管理手段),也就是反向推动零售商、甚至生产供应商的改变。
上述六大Uber+冲击波,已经够我们去想想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进入这一波共享经济(暂且这么称呼吧)的权力与财富再分配。
我确确实实感觉到,Uber+是移动互联的落地版,所有的移动互联新玩法,要在Uber+逻辑的行业运用上再提炼。互联网+的落点,可能就是Uber+;移动互联新玩法的最新进展,可能就是Uber模式。
史贤龙,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怪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创立“商业智慧创新联盟(BiiA)”、私聊会、怪咖爆品智造局。2008年创立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服务客户包括喔喔、金丝猴、江西农信社、维珍移动、贵州醇、嘉士伯、三鹿(同福)碗粥、星火传媒集团、雪花纯生啤酒、茅台不老酒、金士百啤酒等。
著有《产品炼金术》《老板如何管营销:高段位营销的16个关键点》,2015年增订再版《产品炼金术Ⅰ:如何打造畅销产品》《产品炼金术Ⅱ:如何用产品驱动企业成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