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组织来说,文化在劳动分工、市场协同、组织协同过程中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文化是通过作用于分工与协同,进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和组织绩效的。凡是有利于促进劳动分工、有助于促进市场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习惯,都会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相反,凡是阻碍劳动分工、市场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习惯,都会阻碍组织绩效的提升。
比如,市场协同。拥有宗教信仰的社会比较容易进行市场协同,而一直以来就比较重视契约观念的基督教社会更加有利于市场协同。拥有宗教信仰,容易使人产生敬畏心,容易使人具有牢固的道德底线,从而更容易让人相信。比如,在清真餐馆里用餐,它们的食品就让人放心。《古兰经》以“佳美”和“洁净”作为可食食物的标准,所谓“诵真主之名而宰”,是说宰杀牲畜的人必须是穆斯林,而且牲畜必须是在念完“奉安拉之名”之后宰杀的,并且牲畜必须是活的,穆斯林不吃“自死物”和“动物的血液”。由此可知,清真餐馆里的牛羊肉是让人放心的。对比市场上出现的地沟油、毒奶粉、假鸡蛋、猪皮胶等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产品,正从反面印证着这一结论。经济总量第二的中国生产不出让人放心的奶粉,人们为孩子的健康争先恐后地在全世界买质量有保障的奶粉,把中国人的面子彻底撕破了,这种危机与我们当前“信仰”缺失、缺少敬畏感有很大的关系。
西方社会中的平等观念比较容易形成组织协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等级观念则无助于形成组织协同,使得中国人很难组织起来。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合作,能不能长期稳定地合作,无法通过强制来实现,完全取决于双方各自的意愿。而双方各自的合作意愿取决于各自对于组织是否公平、相互之间是否平等的感觉。如果感觉组织是公平的、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就会愿意继续合作,相反,如果有人感觉到组织对自己不公平、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合作的意愿就会降低,久而久之,合作就会终止。但这只是现象,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不平等观念。
透过分工协同的框架,我们可以轻松看到文化与组织、效率与财富的密码,为组织成长、个人幸福找到一条前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