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愿意认真检视、梳理一下,自己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着眼于孩子更长远未来的东西?估计会有很多家长都不敢面对,或者无法回答。
在讨论具体的思路与建议之前,先分享一篇记录于作者儿子小学二年级期间的文章:
儿子问:“爸,什么叫作梦想呢? ”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忍不住想笑。
那天早上,开车送儿子上学(只要没有出差,我都会送他上学,正好可以趁机跟他聊聊天,一般从随机的问题开始——没有确定主题的聊天是我跟儿子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方式),和往常一样,正打算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在这段时间里,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是否满意(因为这样的问题,无论他回答“是”与“否”,我都有机会继续询问下去)。
冷不丁,他先问我了,说:“爸,你知道什么叫作梦想吗?”听到这样笼统而庞大的问题(其实,只是我们大人自以为如此),我告诉他:“让老爸先想想。”因为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毕竟已到中年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触碰梦想这个词了。生活总是很庸常、琐碎,甚至是一地鸡毛地摆在自己面前。琢磨来琢磨去,总是找不到自己认为特别合适的方式,向他一个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解释清楚“什么是梦想”。于是,采取了一个迂回战术,把问题抛回给他,“老爸实在说不清楚(我个人不建议在这种时候用自己都没有把握的方式向孩子胡诌,更倾向于坦率地告诉孩子真实的想法),你觉得呢?”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答简单而又直接,“梦想就是做梦都想的事情呗!”听到这样的回答之后,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我瞬间“石化”了——原来,在孩子心中,梦想根本就没有那么复杂。想到之前自己那个复杂思索、不断寻找准确定义的过程,只好把内心的羞愧掩藏起来,代之以赞赏的笑容。之后,我就趁机跟他聊起了关于梦想的话题。
“那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不是知道吗?(在他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的确问过他,长大以后想干什么,他也告诉过我们)”
“那还是××(请允许我为他保留一点小秘密)吗(主要想确认和他之前说的是否一样)?”
“当然!”
“难道没有变过?你知道要实现这个梦想有多难吗?”
“怎么会变?我知道很难呀!”
“既然你知道很难,为什么不改变一下?”
“改变?做梦都想做的事情,哪能说变就变呢?”
“可是你知道这么难,又不想改变,怎么样才可能实现呢?”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努力!”
“打算怎么努力?”
“努力学好功课,努力学习其他更多的东西。”
“其他哪些东西?”
“你不是明知故问吗?(他的确自己主动选择了很多的课外兴趣班,除了偶尔在家练习的时候需要督促一下,没有任何一次上课表现出畏难情绪)”
“除了这些,还能怎么努力呢?”
“多看书呗!”
于是,接下来就问他最近看了哪些书?都讲了一些什么内容?这个时候,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当好一名认真的听众了。
记录下这样一个片段,除了为孩子留下一些成长的脚印,还有直接的原因,就是想借助文字的梳理,重新问问自己,到底梦想是什么?也许答案仍然是依稀、模糊的。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多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应该也是“审察”自己的一个过程,如此,或许能够找到更多让自己过下去的理由?
作者从来都不反对关注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况,问题在于,当家长基于孩子当下表现,向孩子提供某些建议、某些要求、培养某种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时候,是着眼于当下还是更长远的未来?
比如关于孩子的成绩。
如果仅仅着眼于当下的话,往往会特别在意孩子的具体分数及班级排名,而忽略隐藏在成绩背后更重要的一些东西,包括: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有效激发?
——孩子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
——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否已经养成?
——孩子是否有良好的思考习惯?
——孩子是否找到了自主、自觉学习的内在驱动?等。
比如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
如果家长不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而是仅仅拘泥于当下,就会做出很让孩子难受,让自己难堪或者焦虑的举动来,包括:
——过分在意孩子的学习进度,忽视孩子的学习状态。
——把通过某一级别的证书当成唯一的目标,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收获和感受。
——把孩子的某些特长当成自己的脸面,过分在意孩子能否在外人面前炫耀,忽视孩子的感受,无视孩子的自主选择。
——把孩子的成长当成满足自己某种心愿的工具,无视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比如关于孩子的品性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果家长不从孩子未来的角度考虑,就有可能出现以下完全基于表面的不当行为,包括:
——过分在意孩子在公众或者他们面前的表现,忽视孩子独处时候的状态。
——只在乎孩子是否帮助家长赢得了所谓的“面子”,完全无视孩子所做出的努力或者内心的某些忐忑。
——过于孩子的“规范”与“听话”,忽视对孩子天性的呵护和引导。
以上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家长无法与孩子建立正常、有效的沟通管道,孩子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是极度的逆反;二是完全没有自主、自觉意识。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家长极有可能陷入更加焦虑的泥沼而无法自拔,导致采取更加激进和蛮横的手段、措施,试图扭转那种糟糕的局面……如是再三,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作者曾经写过一篇公众号小文,现全文实录如下,期待可以给读者诸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个关于老虎和狮子的问题
相信任何一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并在不断地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在现实中,我们又会发现很多孩子的表现并不如家长所愿,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更糟糕的是,一旦发现孩子有此端倪,很多家长往往并不是去分析、反思造成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反而简单粗暴地一味“要求”孩子,最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孩子不想学,家长强制要求孩子学,孩子更不想学,家长的强制要求更多……
出现上述情形,固然会有很复杂的原因。但是,单从家长自身的角度,估计从孩子不断地向我们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很多家长不但没有好好地呵护孩子问题背后的积极动机(一般而言,孩子之所以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孩子开始对身处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甚至因为自己一些无心的举动和言词,比如面对孩子的问题爱答不理,或者因为自己不懂而胡乱应付,或者因为问题令人尴尬而面露不悦等,若遇到孩子穷追不舍的时候,干脆对孩子的问题反唇相讥:“你问的这些问题和功课有关吗?”“你为什么就不多想想功课上的事情?”“这是你一个孩子需要去关心的吗?”“把你的聪明用到正事上好不好?”“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哪会像你这样没完没了?”……
其实,这些在家长看来也许很正常的言行,实际上已经严重地伤害到了孩子,并且直接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会想,原来爸妈并不需要我知道很多的东西或者知识。如此一来,孩子又怎么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欲望呢?
所以,如果我们真心、迫切地期望孩子能够对学习有更加积极的态度,不妨从正视、重视孩子的问题开始。
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礼记•学记》)。”
那么,到底该如何面对、回应孩子的问题呢?记录以下片段,供读者诸君参考:
在一次带着儿子晨练的时候,我牵着他的手朝公园走去,一小段沉默之后,儿子忽然开口说:“爸,我们聊点什么呗?”
听到孩子发出这样的信号之后,我非常确定孩子会向我提出一些问题了。因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建立了相互提问的交流模式。即便我有一些特别期望他能够了解、知道的观念,或者需要养成的行为习惯,都会尽量避免单向告知他应该如何……而是形成有效的问题,引导他把话说出来,或者做出某些承诺。所以,在他发出这样的提议的时候,我非常愉快地回应他。
“那你想聊点什么话题?或者你有什么问题?”
“随便吧,要不问你一个问题?”
“好呀!什么问题呢?”
“嗯……你说老虎和狮子哪个更厉害一些?”
我不知道,假如孩子向你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会如何应对?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两种动物不在同一地域环境中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恐怕并不仅仅想得到谁比谁厉害这样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也许问题背后还有更多的诉求。所以,我饶有兴趣地从这个问题开始引导。
“嗯……这个问题有点难倒老爸了!一个是森林之王,一个是兽中之王,两个都称王的动物,真的很难说哪个更厉害一些?你觉得呢?”
“哦……真的有点难分清哪个更厉害!”
“为什么呢?”
“老虎都生活在森林里,狮子呢?生活在大草原上。好像他们很难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所以,没法通过打架分出胜负来。哦,对了,在动物园里,我们倒是可以既看见老虎又看见狮子!不过它们还是不会在一起。”
“是的。不过,如果我们假设一下,有一天狮子来到森林里找老虎打架,你猜会怎么样?”
“那狮子恐怕会输!”
“为什么呢?”
“因为狮子没有在森林里生活过……就好像一个人,如果要它去做并不擅长的事情,哪怕它有些地方很厉害,也不行!”
“太对了!同样,如果老虎来到草原上找狮子打架,老虎恐怕也不行。有一句话叫‘虎落平阳被犬欺’,你知道吗?”
“不知道,没听说过什么意思?”
“就是说,如果老虎来到平地上,它就发挥不出来自己的优势,甚至有可能被狗欺负。犬,就是指狗的意思。”
“哦,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虽然你可能很厉害,但是如果那个地方(其实孩子可能想说环境)不能让你发挥自己的优势也不行。就像老虎都有可能被狗欺负一样,哈哈!”
“嗯,非常对。所以,你觉得把老虎和狮子放在一起比较,能分出谁比谁更厉害一些吗?”
“还真分不出来!”
“但是,老虎和狮子都很厉害,对吗?”
“是的。”
“所以呢?”
“……就像两个人,可能都很厉害,但是他们各自擅长的东西又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
“非常棒,儿子!就是这个意思。就像你,现在学了钢琴、架子鼓、葫芦丝、武术等,在这些方面你可能很厉害,只是还有很多东西你也没有学,可能也不是感兴趣的东西,对吗?”
“是的。所以,只要我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好,也会很厉害,对吗?”
“是呀!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去跟别人比,你觉得跟谁比更好一些?”
“嗯……跟自己比!”
“那怎么跟自己比呢?”
“嗯……就是好好练习吧?比如学钢琴,我现在就比以前弹得好,还有其他东西也一样!”
“对呀!”
聊到这里,和之前的习惯一样,我们爷俩以击掌的方式愉快地结束了这次交流。来到公园之后,也就开始了各自的晨练项目。
通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交流,不但有效地呵护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也与孩子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的亲子关系。更有价值的是,借助问题的引导,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怡然的氛围中,接收到一些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从这个角度看,怎么强调重视孩子的问题似乎都不为过。所以,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才会强调:“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爱因斯坦也曾非常确信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们不见得能够把孩子培养得多么出色,也不见得非要孩子长大以后功成名就。但是,从小培养他们愿意问问题、善于问问题的习惯,总不至于是一件坏事。
总而言之,如果家长愿意并切实地着眼于孩子更长远的未来,至少会在彼此之间建立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也能够有效地拓展更多的、更深层次的对话空间。
所以,或者可以说:
孩子未来当如何?或在今日已定果;
当下固然需关注,放眼一生好处多;
沟通基础先夯实,对话空间无限拓;
学业爱好有内驱,品性伴随不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