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拍出来的电影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是如何同监狱的“体制化”抗争的。有不少人在这种抗争失败了。比如,养了一只鸟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被释放出狱后已经在社会上无法生存,自杀在那个破破烂烂的公寓里。他养的那只鸟,飞出监狱后也不得不再飞回到监狱中来,在监狱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正因为获救的希望过于渺茫,所以,狱中的“老大”瑞德一开始就告诫刚刚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安迪,进了监狱就不要抱有希望,希望越大,失望也就会越大。然而,正是这位蒙冤入狱的安迪,在非人的环境里完成了救赎。不但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那些可以得到救赎的别人(如瑞德)。安迪自救的方式是极为理性的。他清楚地知道如何在监狱中生存,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狱警的需求和权威、同伴的帮助和障碍,无一不有着精确的计算,并靠这种计算完成了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肖申克的救赎》可以说就是一部科学管理的形象化教科书。
在自救和救人的细节上,安迪的所作所为同泰罗太相像了。百年前的管理学祖师泰罗,以创立了科学管理而闻名。在我们的各种管理教材中,对泰罗在管理方面的技术成就乃至细节都有着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工时研究和动作分析中,泰罗、吉尔布雷斯这些先贤对每个动作的详细分解和测量,找出最省力最快速动作的努力,以及对整个工作流程的科学化改进,已经成为科学管理的标志。泰罗的形象,是以使用秒表的精确计算而出名的。就连穿鞋和走路,泰罗都要找出最快捷的标准方法。吉尔布雷斯更有意思,他通过精确的计算,发现穿衬衣时从下向上扣扣子要比通常的从上向下扣节省4秒时间,于是他开始有计划地培养自己扣扣子的新习惯。正是这种科学管理,使美国乃至世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受过严格职业训练的安迪,就是泰罗式精确计算的典型代表。当他入狱不久,就利用他的银行家知识,通过严密的账务分析,为监狱官员提供了合法避税的最佳方案,并由此而赢得了狱方对他的重用。监狱长沃登,看中了安迪的财务知识,用他为监狱的非法账务洗钱。由此,安迪筹划了自救方案。他以雕刻的名义,让已经成为好友的瑞德给他搞来了一把地质学家用的小鹤嘴镐,在一幅影星大幅相片的后面,开始了挖掘逃跑通道的秘密行动,而且还绝对不能被看守发现。这无疑需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计算,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这个通道整整挖了20年。看到这里,会使人不由得想到泰罗在当年为了找到车削金属的最佳进刀量和转速,整整做了26年的实验,把80万磅钢铁切成了粉末。泰罗成功了,安迪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
问题是,仅仅具备了计算机一样的头脑,擅长精确的运算,是不是就能实现科学管理?对这个问题,许多管理书籍语焉不详。国内的学者在介绍泰罗时,往往偏重于他的技术贡献,而忽略了他的“思想革命”。在科学管理风行美国的时候,泰罗对大量只看重技术的“效率工程师”(很像我们现在那些包治百病的咨询专家)极为不满,大声疾呼:科学管理不是计件工资制,不是工时研究,不是秒表测量……而是一场精神革命。就是说,光靠理性不足以实现科学管理,还需要信仰来支配理性。这一点,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懂得科学管理基本道理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能够像泰罗那样坚信不疑且执着追求的人寥寥无几。泰罗之所以是泰罗,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受着严格的新教精神的支配。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正是新教催生了资本主义。新教把职业称为“天职”(vocation),强调冥冥之中的上帝召唤。在基督教教义中,由于“原罪”,人人都需要救赎(原罪与生俱来,本质是一种社会责任,与通常意义上的犯罪是不一样的,必须区分。有人把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起步时的违法行为称为原罪,混淆了不同概念)。新教强调,只有那些尽到“天职”的人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正是这种新教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独特人格——理性冷峻的思考,钢铁一般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严格刻板的生活态度,追求效率的热忱,严于律己的自制等等。理解了新教对北美崛起的精神作用,就能够理解韦伯所说的:“观念是如何成为历史上的有效力量的”。
安迪从入狱开始,就走上这种依靠信仰力量的救赎道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那本《圣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安迪对《圣经》的坚信,不是表现在每天的祷告和背诵上,而是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电影中有个细节:安迪刚刚入狱,老囚犯们打赌谁会在入狱的第一个晚上哭鼻子。瑞德认为白领书呆子安迪一定会哭,结果瑞德输了。这就是说,安迪是有信念的。当他在监狱中“适应”了以后,安迪坚持不懈地向州长请求建设监狱中的图书馆,每周写一封信,写了6年,再增加到每周两封信。10多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收获,使监狱开始沐浴知识的雨露。当他有机会进入狱警办公室控制广播时,他放出了《费加罗的婚礼》,面对被关禁闭的压力毫不让步,使监狱享受到音乐的陶冶。当一个知道安迪冤案内情的新犯人托米入狱后,他开始寻求司法的公正。然而。监狱长的私欲,不但堵死了安迪合法平反的途径,而且害死了知情人。安迪并不泄气,他坚持了下来,终于以越狱的方式完成了自救。最后,他还帮助了获释的好友瑞德,成功地引导他回归自由的生活。这位瑞德的获救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点睛之笔。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我救赎,那么,他的获救就不具备社会意义。瑞德的名字Red,就是英语救赎(Redemption)的缩写。
还有一点也需要提及,瑞德的救赎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在狱中对安迪的关心和照应,反映出瑞德的善良一面。瑞德反对安迪抱有希望,是因为他知道希望的最后走向往往是绝望。瑞德对监狱消磨人性的残酷性有着充分的理解,他十分担心安迪受不了而自杀,所以他不厌其烦地要打消安迪的希望。从防范自杀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救赎。
真正亵渎上帝的,是那位送给安迪《圣经》的监狱长沃登。他利用监狱的犯人赚钱,让安迪为他作账,《圣经》只不过是沃登用来装饰自己的招牌。他虽然总是哼着“教会圣歌”(他哼的歌是新教改革中马丁·路德所作),却根本不在意自己的灵魂能否得救。这种人也是理性的,他很会算计如何利用监狱的劳动力为他赚钱,但他的信仰是邪恶的,内心被撒旦所支配。最后,在安迪的“帮助”下,沃登的罪行败露,存放账本的保险柜里,是越狱时安迪给他留下的《圣经》,扉页上写着“救赎就在里面”。监狱长最后的自杀,完成了他的灵魂救赎过程。
《肖申克的救赎》在信仰和理性的关系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例。在管理活动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技术问题,这需要理性来解决。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运筹学),从经验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越来越严密,理性的威力越来越大。然而,这种理性化技术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却被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忽略。许多人把科学管理解释为理性至上的技术而忽视信仰的作用,这难免会造成误解甚至曲解。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许多经理人只看到数据和模型,而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现实经营管理中的方案和措施,往往突出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市场份额、利润指标、资产负债表等等,而对那些不能“量化”、难以捉摸的东西弃而不顾。如“良心值多少钱一斤”的反问,就很有可能把越来越发达的理性技术应用到电影中监狱长做黑账的算计方面。《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信仰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才是科学管理的真谛。如果失去信念,那么,人生就是监狱,理性也会把人们引进到狼性的丛林世界。
再进一步,不同的信仰支撑下,同样的技术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效果。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可以制作精美绝伦的王冠和龙椅,却制作不出不需要复杂技术的沙发和席梦思。现代食品添加技术,可以为人类增添更多的营养,但也可以增添三氯氰铵。不论有多少道工序和多么精密的技术,信仰不同,出来的东西就不同。重视技术是必要的,重视信仰更必要。如果信仰魔鬼,技术只会为虎作伥。所以,现实中的经理,如果看不到“六西格玛”之类技术后面的信仰支撑,那么,就有可能把科学管理导入歧途。《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些台词,值得经理人牢牢记住。其中一句是:那些爱惜羽毛的鸟,才不会被关在笼子里(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还有一句是:强者自救,伟人度人(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相信自己,自助者天助。没有这种信念,没有对灵魂的救赎,就没有真正的企业家。我们希望企业家的大脑如同计算机一般精明,同时,更希望“道德的血液”能够给大脑提供信仰的滋养。
电影佳句赏析: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用他最坏的那天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