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创业型企业家:
(1)通常是“50后”“60后”,包括部分“70后”,目前年龄在45岁以上。
(2)具备敏锐的市场能力、经营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在过去30年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成功将企业做大做强。
(3)一般不具备在优秀外企(特别是世界500强欧美日企业,一般不包括港澳台企业)较长时间的实践工作经验,未曾经历过系统的、专业的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实际操作。
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技术,他们不仅能理解也能认同,并且尝试着在企业实践,但为什么说不可能在上一代创业型企业家管控的企业中形成系统管理和企业文化呢?
第一,企业家们创业之前,先天对先进管理技术不曾具备实践操作经验。
由于历史原因,上一代很大一部分企业家在踏入社会后,较快开始了创业,所以,在先进制造管理技术的认知和实践方面是有先天不足的。
即使这些企业家可能曾经短暂地了解过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管理技术,但是对实践环节却完全没有实操经验。
第二,企业导入这些先进管理技术时,企业家们再次错过了管理技术实操。
幸运的是,中国上一代创业型企业家在大量的培训与学习中接触、了解并认知了这些先进制造管理技术,并开始在企业中尝试着实践。但遗憾的是,他们再一次错过了先进制造管理技术的亲身实践,也错过了一次成为管理型企业家的机会。
企业家们认为:我把先进的管理技术引入企业,公司的中层或基层员工应该好好学习和应用,这是企业给员工的福利,员工应该好好珍惜。
有时候,企业家也想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有一个自然规律很难跨越:什么样的年龄就要掌握该年龄应该掌握的技能,错过了那个时机,很难回头再来。比如,一个工程师在做工程师时没学会CAD,当他成长为经理后,很难倒回去学习如何操作CAD。上一代企业家也是一样的宿命。
企业家主要是停留在倡导和支持的层面,其重心依然放在经营层面,从来不曾真正参与实操这些管理技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很快,大家就会发现,公司的高层和基层间没有管理技术方面的共同话语,高层把精力放在战略、运营、文化层面,中基层掌握的管理技术也不能与高层之间交流,技术断层就此形成。
第三,先进管理技术无法进入企业的上层建筑的管理模式和运营管理系统。
高层先天不懂,后天又错失实践,然后,人们发现,这些先进制造管理技术的工具方法根本进入不了企业的上层建筑,高管们在运营会上,还是讨论之前的那些话题和指标。
试问:有哪家企业高层的运营会上把OEE列入设备综合效力评价管理?
试问:有哪家企业高层的运营会上把Cpk列入工艺质量管理评价?
……
这些都做不到,先进的制造管理技术只是停留在部分基层主管、工程师的工作层面,始终游离在企业的常态化体系之外。
第四,先进管理技术成为部分中层管理或者工程师主管们短期内的工作。
既然先进制造管理技术无法进入企业的上层建筑,那么,当初导入这些管理技术的初衷就演变成中层管理者短期内临时性的工作。要么兼职糊弄,要么很快转调岗位,要么职业通道被堵死……即使刚开始时取得一些成果,当初激情满怀很快就变成了持续不断的困惑与彷徨,很快,这些工作变成可有可无,可重视可不重视,可做也可不做。
随着少数掌握这些技术的主管工程师们的陆续离职或岗位调整,这些管理技术在企业进入消亡阶段。
第五,企业家们的意志和关注点开始转移,回到原点。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家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或者导入其他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取代原来倡导的管理技术,另一方面新的模式也重复着过去的轮回。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除了那些记忆和叹息,还有少部分前期实践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