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浪费生命的能量

接着我们看下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前面讲的部分,无论是天命也好,率性也好,大道也好,教育、教化也好,慎独的功夫也好,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都要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性上面,落在此刻、眼前的起心动念上。所以,下面要谈的内容将是中庸之道的核心精神,即怎样认识我们现在、当下的心性状态。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们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有饮食男女、七情六欲这些。这一句给这个“中”下了一个定义,在喜怒哀乐这些情绪还没有发起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就处在“中”的状态。我们经常说的要“守中”,是指谨守中道,并不是说你只能站中间,不能站两边,只能坐在这间教室正中的位置上,不能坐在边上。那么,怎样守这个“中”?放在心性修养上,就是要守住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精神状态。

现在大家就可以体会一下,把我们的情绪、把我们的念头一下子止住。注意!停下!——这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空空净净的?这就是处于“中”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有什么好处?这种状态,恰恰是我们精神最清明、最清晰的时候,你脑袋里什么念头都没有,但你对周围一切都清楚了然,对不对?一旦你脑袋里面有了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被各种卖儿卖女的事情纠缠住了,你的精神空间就被这些情绪占有了。这个时候,你对事物的判断、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判断,肯定就会打折扣,你就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没办法更客观、更公正、更清晰地下判断。所以,每当我们做决策或下判断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排除自己情绪的干扰,这个是最重要的。只要守住当下这个“中”的状态,能够常常清空自己的情绪,就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精神能量、储备自己的精神能量。

大家要留意啊!我们每一个人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是生命的能量哦,不要随便浪费啦。我们经常守这个“中”,就能把喜怒哀乐的能量收回来,那么,精神能量就不会随便丧失,就会不断充实,越来越充沛。

为什么佛教修行要讲这个“空”啊?真正搞修行,就是“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要把所有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扰乱你心志的东西都空掉,千万不要没事找事!有些人天天打坐,时间长了,也可能误打误撞地进入一种“空”的状态、“定”的状态。俗话说“久坐必有一禅”,这时候,你一下子念也没了,身体也没了,整个意识处于一种空空荡荡、没着没落的状态。人到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很害怕,哎呀!怎么自己都没了?这害怕的一念生起,马上就起念了,就出来了。还有的人在这种状态会高兴,哎呀!我要空了!我要入定了!太好了!结果呢,高兴的一念生起,也没戏了。

佛教让你心空,说白了,就是儒家说地守住这个“中”。你能够守住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守的时间越长,你的能量积聚就会越大,你的功夫就越高。那么,你一直这么“中”下去、“空”下去,能量不断地积聚,那么,你就是一个精神力量很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