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预意识提升,检测行业扩容,细分市场下新机会

防患于未然,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提前控制,人的身体机能会存在先天遗传基因的作用和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提前进行干预是最好的控制方法。因此,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检测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近几年体检管理中心的发展非常迅速。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体检宽度增加,由常规检查向综合性健康管理,以及个性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综合性检查,是对客户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预防。诸如基因检测,就是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准确地告诉客户,未来某个生命时段是否存在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给客户一个预警,以便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此外,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家族多发病史、 既往病史和体检危险因子等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因素之一。因此,这些因素都应当被纳入体检方案设计。体检行业的发展,带动了设备与器械耗材的市场扩容,同时带来了患者群的人数增加,更大范围的人群进入了治疗及药品消费群体。

近年来,第三方体检中心的落地,极大地带动了体检和前期健康干预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体检意识教育和预知渴求程度不断被强化;另一方面远低于医院检查项目的费用套餐和优越的体验感促进了更多人群的信任和口碑互传。营销传播上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大家对病患的恐惧感,不断提倡早预防、早治疗的理念,同时通过相应社群进行活动宣传、免费检测、情感关怀、节假日促销优惠等,甚至捆绑疗养度假项目与养生体验等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具备消费能力的潜在客群,尤其是老年人,在群体氛围带动下,热衷于参与此类项目。

对于医药职业人士来讲,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熟悉的环境,可以考虑锁定目标群体,从身体全面管理的初始检查开始,做预防干预及相应适应症产品的操作。

(1)将体检项目与对应疾病科类进行匹配,精准发掘患者群资源,进行医院资源对接。

从产业链人群分布看,理论上应该是从体检、治疗到康复为人群数递减的状态,但是,由于经济水平和消费力有限,同时自我干预意识不足,以至于治疗成为相对庞大人群。随着前端检查的普及,以及职业人群的强制检测要求和干预意识的不断提高,体检模块的蓬勃发展使得更多的人群获得预知信息,从而完成前期干预,提高健康质量。

(2)使用体检数据资源,为产品营销提供分析支持。

疾病发展趋势、区域差异、年龄结构,均可以为相应产品的发展潜力提供数据支持。此外,产品传播及销售渠道的设计需要对精准的患者群进行分析,从而安排最便捷的途径完成产品到消费的对接。比如某区域胃溃疡发病率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个时候,针对已患人群的对应治疗产品的传播覆盖,以及对于预防和缓解前期症状的产品也可以寻机切入,为生活习惯固化难以改变的人群提供对应消费产品。产品营销中进行产品分析时需要对产品属性进行剖析并完成市场定位,届时需要对患者群进行锁定,而此类数据就可以提供支持。

(3)延伸家用器械与耗材的配套销售,同时将可穿戴设备的推广进行扩展。

家用器械和理疗工具的消费源于康复人群的使用,以及检测后危险人群的自我信息需求,最普遍的就是慢病患者的自我检查及康复人群的自我矫正使用。同时,包括正常人群健康管理中使用的各种穿戴设备、指标检测与数据监控,这恰恰与医药行业密切相关。因此,转型交集最接近。

(4)有助于将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进行分模块管理,同时可以数据对接,将产业链进行延伸,扩展增值空间。

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处于医疗资源匹配不均衡,供需失衡严重,因此分级诊疗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及慢病康复在基层等政策实施,主要困难在于诊疗端的大量患者聚集大医院,而基层机构又缺患者,历史形成冷落也导致配置差、服务差等弱项。而大健康产业被唤醒,也带来了前端与后端多模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诊疗资源的压力,同时有助于产业板块均衡发展,对人本身的健康管理实现有效的过程覆盖。

(5)检测行业发展,推进设备与配套耗材的使用,带动需求量增长。

从医药整个产业链的产值看,药品是占据最主要地位的,其他子行业占比很少,随着检测行业的发展,医疗设备与配套耗材的相应增长为行业带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