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何理解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在管理学中具有基础地位。了解人性,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各种管理学教材,总要对人性假设给出概括说明。社会科学中的基本假设,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公理。

在各种管理学教材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基本人性假设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分类?有多少种类?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是以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中的概括为基础加以介绍。但是,包括西方的教材在内,介绍沙因关于人性假设的概括时已经有了偏差。大体上说,沙因的概括,是以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作为基本假设,又以马斯洛和麦格雷戈的思想为基础专门论述了自我实现人假设。所以,可以把沙因的概括看作三种基本假设(或者是两种基本假设加上自我实现人作为参照),在综述前人的基础上沙因自己提出了一个变通综合性的复杂人假设。从学术论证的角度看,经济人、社会人(也可以加上自我实现人)属于一个层次,复杂人假设不能与其并列。但西方的各种教材,多数是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并列起来。对于没读过沙因原著的人来说,很容易对这四种人性假设的逻辑关系产生误解。

在中国的管理学教材中,这种误解不但存在而且被持续扩大。以教育部推荐教材《管理学》(芮明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该书专门有一节“管理中的人性假定”,分为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人五个子目,即把这五个概念看作并列关系,同时又在文字叙述中把这五个概念看作是具有时代演变性的递进替代关系。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它们之间的递进和替代,这种理解会使认知偏差越来越大。这本教材在国内是质量较高的,尚且如此,那些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则问题更大。有些教材在人性假设的论述上,缺乏基本的逻辑理念。

我们认为,从管理学的研究进展来看,目前得到学界公认的人性基本假设,恐怕只有经济人与社会人两种。而这两种基本假设之间,明显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所谓经济人假设,发源于斯密,完成于密尔,在管理学中光大于泰罗。经济人假设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理性,二是自利。这种假设相信,人的行为是由理性支配的,研究人的行为不需要考虑非理性。人的行为都追求自身利益,这种自身利益有可能包括多种内容,既有经济利益又有非经济利益(这就需要适当界定利益的范围,在这个问题上的常见误解是把利益等同于经济利益,从而把非经济的自利当作利他)。经济人假设可以解释大部分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然而,总有部分行为用经济人假设无法解释,把非理性排除在行为因素之外明显不符合事实。到了霍桑实验,指出了经济人假设的不足,提出对应的社会人假设。所谓社会人假设,也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情感,二是群体。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要受情感支配,如果人只有理性没有情感,则无异于机器,失去人的本质。研究人的行为必须考虑情感。在情感的影响下,群体关系是行为动机的重要来源。从个体看,人的行为不总是利己,也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利己和利他的区别,与逻辑分析的单元界定有着密切关系。一个人很可能为了他人而做出自我牺牲,从个体看属于利他,但以群体为单元就属于利己。由此可见,社会人假设的提出,并非“取代”了经济人假设,而是两种假设的相对性互补。社会人假设弥补了此前经济人假设的“个人主义”不足,把人类行为研究由个体行为扩展到群体行为。

现有的教材,如果对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辨析不足,往往会诱导读者不去思考两种基本人性假设的内涵,而是只看到多种人性假设的并列或者递进,致使对人性问题产生误判。例如,相当多的人给经济人假设先带上一个“认为人只有经济利益”的大帽子,然后进行批判。赞扬社会人假设的进步,也只是强调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不是只有经济利益”,乃至以中国式的集体主义和雷锋精神来解释社会人假设,这种误解误判,正是限制国内管理学研究水平提升的原因之一。

当然,社会人假设是在批判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人们首先会看到二者的对立。这两种假设虽然互相对立,但正好相反相成。那种言辞激烈的互相批判,正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梅奥虽然声称经济人假设已经过时,但他无法使企业不追求效益。而一旦有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利润、生产率等等概念介入,经济人假设就在其中悄然复活。这正是梅奥思想中自身矛盾的一个表现。后来更多的人性假设,如沙因提出的“复杂人”假设,只是想在二者的互补基础上寻找出新的统一而已。如果从类型学的逻辑结构来看,沙因把“自我实现人”列入人性假设,本身就同已有的两种人性假设不在一个层次上,而“复杂人”更是综合二者的一种假设。也许,试图调和二者的种种努力,恰好是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无法分离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