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礼的内涵

以前我经常说,大家学习传统文化,自始至终都要把这个“位”字贴在脑门上。学《易经》无非就是学会知位、守位、正位,易卦六爻就是六种不同的位置。真正把这一套学问搞通了以后,就知道怎样知位守位,怎样能够不失位、不越位。这就是“礼”所体现的正常、恰当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

“礼者,理也”,礼乱则理乱,理乱则位乱。如果一个社会的位乱了,整个社会各阶层的正常定位也就会被颠覆,就会天下大乱。所以,礼不乱则理不乱,理不乱则位不乱,那么,整个的社会秩序也不会乱。社会秩序不乱,人心也就不会乱,天下也就不会乱。

孔夫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的礼乐制度本身,就是由处于最高位的天子来制定的;天子正位在上,这也体现了天下有道、社会秩序井然的状况。如果天下无道,比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征伐,都不顾周公所制定的礼仪,周天子沦为摆设,天下就大乱了。因此,礼是一个社会安定与否的风向标,可见周公制礼是中华文化中多么重要的事件。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制礼的一个大原则。通过周公制礼,周代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位”的等级制度:上有天子,天子之下有诸侯,诸侯也分了五个位——公、侯、伯、子、男。各诸侯国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国土规模和地位。

当时有资格成为诸侯的,也就是跟着文王、武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和周王室的直系。诸侯分封土地称为国,诸侯作为一国之主,称为国君。诸侯之下又设了卿、大夫、士三个阶层。卿、大夫也有封地,称之为封邑,又称之为家。国家这个名称的来源,就是从诸侯、卿大夫所分封国土和封邑中来的。卿、大夫作为一家之主,和我们现在“家”的概念,差别已经很大了。士主要指卿、大夫的家臣。古代有养士之风,凡是有本事的人,大夫都可以将他招为卿、家臣,有的也可能给他一定的田产,称为食田,就是他吃饭的家伙;没有分食田的就给俸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一样领薪金。

以上诸阶层为贵族,再下一层就是庶人,即普通的平民百姓,从事农、工、商等各种行业的自由人。这是周礼所分的基本的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