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理论上说,当一个人经过驾校教练的指导和训练,在获得驾驶执照之后,应该可以具备驾驶汽车的能力了。但是,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初次拿到驾驶执照的人在第一次独自驾车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状况,包括手忙脚乱的紧张,甚至是追尾、刮蹭等……
更有意思的情形是,两位同样具有三年以上驾龄的驾驶员,往往会呈现不同的驾驶水平:一位可能是操控娴熟,无论起步、加油、刹车还是弯道、变现、加速,都能给乘客非常充分的安全感;而另外一位可能会让乘坐的人感到不踏实。很显然,这两位驾驶员都应该具备安全驾驶汽车的能力,但是实践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于是,我们会对两位驾驶员的能力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这里就要提到“自我训练”的话题了。
所谓自我训练,指的是在反复的具体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捕捉实践效果最好的那种感觉,并且在后续实践中不断重复这种感觉,最后形成“肌肉记忆”的一种训练方法。
作者从十几年的培训实践经验中发现,自我训练几乎是提升和改善自身能力水平的不二法门。
在作者早期的TTT课程中,经常会设置专门的环节,试图在课堂现场帮助学员提升和改善表达能力。但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一样,真正全方位的表达能力应该体现在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及肢体动作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上。即便在课堂现场再三示范给学员,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其模仿练习,最终的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学员一旦离开课堂现场,又回落到之前的状态……后来,作者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学员在其自身生活的很多场景中,无论是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表达手段的运用都能够非常娴熟并且到位,只不过这些最好的状态是在特定场景和特定对象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已。比如:当一位妈妈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能够非常“自然”地运用各种手段(包括语言的语气语调、眼神、表情等)进行有效的表达。
为什么一旦离开这种特定情形,就无法同样运用相关手段进行表达呢?
这就是自发与自觉的区别。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定情形下的表现是一种自发行为,是未经有意识地思考的,强调客观实在性。而要将某一行为变成在任何情形下都能自如,必须是自觉的,即是经过思考的,强调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自我训练就是将自发变成自觉的唯一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善于在自发行为中捕捉效果最好的那种感觉,用心体会并形成记忆。
第二,将已经有所记忆的感觉作为下一次行为的指南,并在实践中与这种感觉进行刻意对接。
第三,在反复的实践训练中不断修正。
当然,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以及之后的持续提升与改善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个人结合自身的状况进行反复的自我训练才能最终实现。
正所谓:
每遇灵光乍现时,最好感觉留记忆;
自我训练加修正,能力管理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