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揵第三:上下合心,无往不利

【阐微】

本篇主要是讨论君上与臣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臣如何与君交往,达到“独往独来,莫之能止”的境界。

陈蒲清教授解释:“揵(音jiàn),是紧密结合的意思。它与‘楗’(门栓)、‘键’(钥匙)是同源词。‘内’,特指内心世界。‘内揵’作为游说之术,其含义是:向君主进献说辞,要深入君主的内心世界,使双方的关系就像门栓和门、钥匙和锁一样亲密无间。”(陈蒲清:《鬼谷子详解》,岳麓书社,2005年,第24页。)

本篇内文中也说:“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

陶弘景题下注云:“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

只有内情相得,上下之交紧密,才能达到通上下之意的目的,这是本篇主旨所在。

【经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1】,就之不用,去之反求【2】。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3】。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4】。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5】。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6】。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7】。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的与君主相距遥远反而关系近密,有的与君主近在咫尺反被君主疏远。有的接近靠拢却不被任用;有的离开朝廷却被寻找征召。有的每天都出现在君主面前,却不受任用;有的只远远地听到名声,君主就想见到他。这一切取决于上下相知的程度,源于平时君臣之间的交往。君臣之间的关系,有的靠道德相交接,有的是志趣相投,有的用钱财物质拉拢,有的靠美色来讨欢心。能够揣摩对方意图而结交,那么,想进就可以进,想出就可以出;想亲密就可以亲密,想疏远就可以疏远;想接近就可以接近,想离开就可以离开;想征召就可以征召,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好像青蚨虫一样,母虫一定要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无论出入,都没有一点痕迹。自由往来,没有谁能阻止他。

【注释】

【1】陶弘景注:“道合则远而亲,情乖则近而疏。”君臣关系的亲疏与远近无关。

【2】陶弘景注:“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就,走近,靠拢。

【3】陶弘景注:“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邓析子·无厚篇第一》有:“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而不用,去而反求。”御,用也。

【4】陶弘景注:“言或有远而相亲,去之反求,闻声而思者,皆由内合相持,素结其始,故曰: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也。”

【5】陶弘景注:“结以道德,谓以道德结连于君,若帝之臣,名为臣,实为师也。结以党友,谓以友道结连于君,王者之臣,名为臣也,其实为友也。结以货财,结以采色,谓若桀纣之臣,费仲、恶来之类是也。”采色,满足耳目所好的女色、音乐等。

【6】陶弘景注:“自入出以下八事,皆用臣之意。随其所欲,故能固志于君,物莫能间也。”

【7】陶弘景注:“蚨母,螲蟷也。似蛛蜘,在穴中,有盖。言蚨母养子,以盖覆穴,出入往来,初无间朕,故物不能止之。今内揵之臣,委曲从君以自结固,无有间隙,亦由是也。”

【经文】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1】。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2】。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3】。方来应时,以和其谋【4】。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5】。

【译文】

内,是使进献说辞能够深入君主的内心;揵,是使自己的谋略与君主相合。所以,向君主建言献策,必须审时度势。谋划事情,要顺着君主的意愿。在私下考虑可行后,再对君主公开事情的得失,以此来实现君主的意志。献策当选准时机,以便合乎君主的计谋。经过详细周密的考虑,然后迎合群主,这样定会做到恰到好处。

【注释】

【1】陶弘景注:“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必持而不舍,故曰:揵者,揵所谋也。”这里的内、揵皆为动词。

【2】陶弘景注:“说而隐度,则其说必行;计而循顺,则其计必用。”隐度,审时度势。

【3】陶弘景注:“谓隐虑可否,然后明言得失,以御君志也。”御,侍奉。

【4】陶弘景注:“方,谓道术,谓以道术来进必应时宜,以合会君谋也。”《荀子·天论》曰:“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5】陶弘景注:“详思计虑,来进于君,可以自固,然后往应时宜,必当君心也。”

【经文】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1】。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2】。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3】。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4】。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5】。见其谋事,知其志意【6】。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7】。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8】。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9】。

【译文】

若计谋与君主不合,就不能施行。当仔细考量计谋是否适宜,从有利施行出发,更改言说策略。以灵活变通的方法结交君主,就如同用钥匙开锁一样容易。游说时,对已经发生的事,要顺从君主的言谈;对未发生的事,要注意变通灵活。善于应变的人,当熟悉各国地理形势,精通天文四时的变化,使鬼神助阴阳以合物,进而管理好民众。看到君主的计谋与措施,就知道他的真实意图。事情不能与君主相合,是因为对君主的实情了解不够。这样,即使迎合君主,也得不到君主的信任,表面与自己接近暗地里却疏远。不合君主真实意图的事,圣人是不会深谋的。

【注释】

【1】陶弘景注:“计谋不合于君,则不可施行也。”

【2】陶弘景注:“前计既有不合,乃更揣量切摩,当时所为之便,以求所以变计也。”揣切,犹言揣摩。

【3】陶弘景注:“以管取揵,揵必离;以变求内,内必合。”管,钥匙。

【4】陶弘景注:“往事已著,故言之贵顺辞;来事未形,故说之贵通变也。”

【5】陶弘景注:“善变者,谓善识通变之理,审知地势,则天道可知。故曰:乃通于天。知天则四时顺理而从化,故曰:以化四时。鬼神者,助阴阳以生物者也。道通天地,乃能使鬼神合德于阴阳也。既能知地通天,化四时,合阴阳,乃可以牧养人民。”此言变的重要和力量。

【6】陶弘景注:“其养人也,必见其谋事,而知其志意也。”

【7】陶弘景注:“谓知之即与合,未知即不与合也。”

【8】陶弘景注:“或有离合而不结固者,谓以阳外相亲,阴内相疏也。”

【9】陶弘景注:“不合,谓圆凿而方枘。故圣人不为谋也。”此言若不为心腹,则不可深谋。

【经文】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1】。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2】。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3】。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4】。得其情乃制其术【5】,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6】。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7】。

【译文】

所以,那些与君主相距遥远反而关系亲密的,是因为他们与君主暗中心意相通。有的与君主近在咫尺反而被君主疏远,因为与君主心意不合。有的人接近靠拢却不被任用,一定是谋略不恰当。有人离开朝廷却被寻找征召,一定是所谋划的事后来应验了。有人每天都出现在君主面前却不受任用,定是建议措施不合君主之意。有人只远远地听到名声君主就想见到他,一定是与君主谋略相合,期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凡是不了解同类情况便想做事,就一定会遭到拒绝:凡是不了解君主真实意图便进行游说,就一定会被人非难。只有了解到真情,才能制定并实现自己的谋略。使用这种办法可以进,可以出,可以相合,也可以离开。所以,圣人建功立业,就要预先了解客观情况,知道可否行得通,这样才能驾驭万类。

【注释】

【1】陶弘景注:“阴德,谓阴私相得之德也。”阴,隐也。

【2】陶弘景注:“谓所言当时未合,事过始验,故曰:事中来也。”

【3】陶弘景注:“谓彼所行合于己谋,待之以决其事,故曰:遥闻声而相思也。”

【4】陶弘景注:“言不得其情类而为说者,若北辕适楚,陈轸游秦,所以见非逆也。”见逆,被拒绝;见非,被非难否定。

【5】陶弘景注:“得其情则鸿遇长风、鱼纵大壑,沛然莫之能御,故能制行其术也。”情,真实意图。

【6】陶弘景注:“此用者,谓其情也。则出入自由,揵开任意也。”

【7】陶弘景注:“言以得情立事,故能先知可否,万品所以结固而不离者,皆由得情也。”揵万物,犹言驾驭万类。

【经文】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1】,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2】。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3】。揣策来事,见疑决之【4】。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5】。

【译文】

游说时,要根据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等方面来进言。引用《诗经》《尚书》中的语句,以证明自己的说法,或增添些内容,或减少些内容,再仔细研究当前情况下自己应如何做,是留下还是离开。如果想要留下,便努力与君主相合;如果想要离开,就采取消极的办法,尽量退避。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都一定要通晓道术,这样才能揣测计划未来的事情,发现疑难才可以迅速决断。计谋没有失误之处,即可建功立德。

【注释】

【1】陶弘景注:“由夫得情,故能行其仁义道德以下事也。”由,循也。

【2】陶弘景注:“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春秋战国时代,在外交游说场合士人常引用《诗经》《尚书》,以证己说。

【3】陶弘景注:“内谓情内,外谓情外。得情自合,失情自去,此盖理之常也。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诸道术之数。”

【4】陶弘景注:“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5】陶弘景注:“既能明道术,故策无失计。策无失计,乃立功建德也。”失计,发生错误。

【经文】

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1】。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揵而反之【2】。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3】。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5】。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6】。

【译文】

确立君臣职分,帮国家增加财富,这叫从内心与君主结交。如果君主昏庸不理政事,臣下胡乱行事又不觉悟,那么施展计谋,反乱为治。如果君主自鸣得意不接纳贤人的建议,便用“飞箝之术”,放出恭维话使对方上钩。如果君主有命令来征召自己,便接受任命,施行自己的主张。如果想要离开,在危机来临时当辞去。总而言之,去就之际,像圆环一样变化无穷,无人知晓自己的底细,这样,可谓知道全身而退的大法了。

【注释】

【1】陶弘景注:“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贡赋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日固,故曰:揵而内合也。”治名,辨察名分,指确立君臣的名分。

【2】陶弘景注:“上暗不治其任,下乱不寤其萌,如此天下无邦,域中旷主,兼昧者,可行其事;侮亡者,由是而兴,故曰:揵而反之。”就是下篇《抵巇第四》中的“可抵而得”,在政治昏乱不治的情况下取而代之。

【3】陶弘景注:“言自贤之主,自以所行为得,而外不留贤者之说。如此者,则为作声誉而飞扬之,以钓其欢心也。”飞,指本书《飞箝第五》讲的“飞箝”之术。

【4】陶弘景注:“君心既善己,必自有命来召,己则迎而御之,以行其志。”

【5】陶弘景注:“翔而后集,意欲去之,因其将危与之辞矣。”

【6】陶弘景注:“去就之际,反覆量宜,如圆环之转,因彼变化,虽优者莫知其所为,如是而退,可谓全身大仪。仪者,法也。”环转因化,像圆环一样转动变化无穷。

【谈古论今】

出处之道与纵横之术

先贤多重进退、出处之道,纵横家亦然。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这是就道德层面而言,在现实社会中,情况更复杂。

如果君臣之间不能情投意合,交结紧密,一个人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选择离开。这样,内揵之术就变得重要了。如何深入了解君主的内心,使自己的谋略与之相合呢?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触龙说赵太后”,它已成为千古名篇。

当时情况很特殊。赵太后刚刚主持国政,秦国就加紧攻赵。而打算救赵的齐国偏偏夺太后的最爱,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做人质。短见的赵太后死活不同意,并说如果群臣中哪个敢劝谏,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这时左师触龙出场了。他采取迂回战术,先和年老的太后拉家常,再投赵太后所好,故意为自己的小儿子请求充当皇宫卫士,找到与溺爱小儿子的赵太后之间的共同语言。然后再晓之以理,告诉她父母爱子女应该“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赵太后幡然醒悟,从而挽救了这场国家危机。

《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记此事说:“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音xì,这里指身体有病——笔者注)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笔者注)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官,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音 ǎo,老妇人的通称——笔者注)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比喻国王或王后的死——笔者注),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故事大意: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快跑,到太后面前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安慰自己,又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可做不到。”这里太后的怒色稍微缓解了些。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守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啊。他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做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被封侯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也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此时让他为国立功,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这才派出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