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利润只是一种会计假象,它是生存成本的递延

“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求生存。换句话说,企业经济学的指导原则不是追求最大利润,而是避免亏损。企业必须设法赚取额外的资金,才足以承担企业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风险,而这种风险预备金唯一的来源就是利润。……这是自由、弹性和开放的经济体系主要的安全防护网。”

上面这段话中说明企业赚取利润非常重要,没有利润,无论是投资者、经营者还是工作人员都会茫然失措。且不说亏损导致的企业破产,哪怕是企业业绩长期徘徊、利润归零也足以致命。关键是如何理解“风险预备金唯一的来源就是利润”?

企业扬帆出海,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市场波动、顾客流失、质量事故……当风险扑面而来的时候,企业需要用足够的利润进行缓冲。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真正的利润首先要考虑资本成本,从资本所得的纯收益首先要超过资本利息,超过资本利息的部分才能叫做利润。马歇尔的说法已经成为常识,但现实情况仍然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中国政府早已明确了国营企业的经营领域限制及国营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但由于相关机制设置不当,国营企业将触角伸向各个领域,无边界扩张、盲目投资。如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所说:“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率。”

在央企(中央直管的国营企业)效益相当高的2018年,其总利润达到惊人的1.7万亿元,但是,如果考虑到同期98家央企资产总额已达到54.5万亿元,利润和总资产的比率仅有3%(早几年的数据甚至不到2%),难以覆盖资本成本。国营企业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很重要的功能,它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在某些特殊领域为国家安全站岗。但作为企业组织,它仍然要遵守基本规则——赚取利润。国企必须设定相当于“最低利润”的经营目标,这是基本要求,否则国企就是在拖累我们的国家、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为了生存,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任务。这点不难理解,企业本来就是生物,之前的章节也曾有过论述。按照哲学家王东岳的说法,人类文化的定义是人类求存行为体系的总和。德鲁克1993年出版《动荡时代的管理》,在这本书里,他甚至认为利润是一种会计假象,真正存在的只有生存所需的递延成本——“企业必须在今天就把这些成本挣出来,这样才能保证明天的生存。”换个角度看,利润只是我们从财务会计账本上看到的一个虚幻的概念。

假设你生在明朝,是一个种小麦为生的农户,某一年大丰收,你把收获的小麦分成五部分,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留作来年的麦种;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都换成钱,第三部分买生产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你去买了农具、肥料还有家庭所需的柴火、油、盐、布料等等;第四部分用来给政府交税赋;第五部分则用来改善和提升生活,你去打了一套新家具,还给女儿置办了嫁妆。但仅仅这样依然还是不够的!第二年不巧是个灾年,所有种下去的小麦都被水淹了,一家人立即变得生活无着,存粮不够吃只好四处借贷,实在借不来了,只好卖儿卖女卖祖产!

2020年初的全球新冠疫情,在几个月间已经导致全球中小企业的倒闭潮,美国企业选择性违约(即至少有一笔负债还不上)将达到数千亿美元,国内仅仅是外贸制造业的倒闭潮就预计会使至少1000万人失业。由此深入下去就可以看到,日本的长寿企业之多原因在于日本企业看清了利润的真相。

丰年所剩余的麦子,不是利润,而是未来的生存成本,或者说是生存所需的递延成本。农户用于改善生活的第五部分应该为荒年的生存做储备粮,如果还有剩余,才可以为改善生活考虑。这也是自古以来政府的农业赋税不能太高的原因,一旦赋税稍高,赶上荒年,百姓逃荒和揭竿起义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企业逐渐明白,必须为未来做准备。除去必要的支出之外,企业要单独拿出一部分为灾年、为不好的收成或者意外情况做准备。由此,现代企业的财务账目处理逐渐出现了一些风险计提科目:

-​ 应收账款呆坏账准备计提;

-​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 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折价计提;

-​ ……

这些计提科目都属于尚未发生的风险准备金。此外,财务费用(银行利息)、折旧、摊销等等科目的出现,也可以直接冲抵企业利润。

那么,在刨除了这些财务上的科目之后,剩下的是真的“净利润”吗?

当然不是,我们至少还要为未来准备两部分资金:

-​ “种子”的资金。人人都知道,农夫不能吃掉明年的种粮。同样,企业也必须留足第二年的“种子”。千万不要觉得这部分资金很少,对于制造业而言,这部分资金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比如从半机械化制造向机械化制造进发,从机械化制造向智能化制造进发,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投资。

-​ “荒年/冬季准备金”。行业发展总是有起有落,涨跌互现,赚钱的时候一定要建仓,为荒年/冬季留好准备金。当寒冬来临之际,有棉袄的企业才能抗过去,并在春天蓬勃生发。

几乎所有的好企业都有“过冬”的概念。准确地讲,“荒年/冬季准备金”是指现金流而并非利润,利润只是我们从会计账上看到的虚幻的数字。

不要把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当作天经地义。我们手边的财务报表,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的模样。它是由某些人设计出来,努力希望告诉我们企业的经营情况如何的一份虚拟文件。财务报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科目和会计准则一直在变。比如说1985年国内通行的损益表中居然没有所得税项,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混在一起——从1985年到现在,财务报表的格式和科目已经进行了五次比较大的调整,完全是地覆天翻的变化。时至今日,财务报表仍然有非常大的问题,比如说在“损益表”中三项费用中的管理费用,它把管理人员工资、各类行政费用、市场宣传费用、业务招待和差旅费用全部总和在一起,非常不利于我们了解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生产力究竟如何。换句话说,今天的报表仍然是从财会人员的角度出发而并非是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衡量企业。

管理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其他学科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德鲁克看企业和管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得更多一些,德鲁克希望建设一个良性的社会(许多资料上阐述德鲁克希望建立完美的社会,但一个保守主义者从来不会这么想,稳健和审慎伴随了德鲁克的一生)。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有“真正的利润”才能生存下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才是安全的。所以,企业赚取到的额外资金是我们社会赖以稳定存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