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291,字子翼,晋宣帝司马懿第4子,司马师、司马昭异母)、楚王司马玮(271—291,字彦度,晋武帝司马炎第5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赵王司马伦(?—301,字子彝,司马懿第9子)、齐王司马冏(?—302,字景治,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河间王司马颙(yóng,?—306,字文载,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太原王司马瓌(guī)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堂兄弟)、成都王司马颖(279—306,字章度,晋武帝司马炎第16子)、长沙王司马乂(yì,277—304,字士度,晋武帝司马炎第6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东海王司马越(?—311,字元超,司马懿四弟东城武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长子)。
“八王”同传,都列在《晋书》第59卷。《晋书》的作者房玄龄等人对于西晋灭亡的原因,毫不客气地归咎于“八王”,他们说:“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故序而论之,总为其传云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西晋政治的混乱危机,虽然是由于当时的皇帝所造成,但是“八王”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却加速了祸乱的到来,归根到底,错在“八王”,所以《晋书》把他们放在一起加以叙述。
接下来看“八王”的血缘关系。
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四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四叔;
楚王司马玮——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司马师、司马昭的九弟,晋武帝司马炎的九叔;
齐王司马冏——司马攸之子(司马攸本司马昭次子,过继给司马师)、司马炎亲侄;
长沙王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
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
河间王司马颙——安平献王司马孚孙(司马孚为司马懿三弟)、太原王司马瓌子;
东海王司马越——司马馗(司马馗为司马懿四弟)孙、高密王司马泰次子。
“八王”之中,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二人与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西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的血缘最疏远。其余六王都是司马懿的直系子孙,为晋武帝司马炎的至亲,诸王之间也是或为兄弟,或为叔侄,可以说是骨肉相连。
实际上,正如“十六国”并不仅仅只有十六个政权一样,在“八王之乱”中参战的宗室,其实也不止于“八王”。根据史书记载,参战的西晋宗室王公,至少还有如下几人:淮南王司马允(272—300,字钦度,晋武帝司马炎第10子)、新野王司马歆(?—303,字弘舒,司马懿之孙、扶风王司马骏之子)、范阳王司马虓(xiāo,268—306,字武会,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范阳康王司马绥之子)、东平王司马楙(mào,?—311,字孔伟,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义阳成王司马望第4子)、平昌公司马模(?—311,字元表,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司马泰第4子,后改封南阳王)、东瀛公司马腾(?—307,字远迈,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司马泰次子、东海孝献王司马越之弟)等。
那么,为何大家都说是“八王之乱”,而不是用别的称呼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八王”在这次事件中的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另外,就是《晋书》的作者房玄龄等人在编排史书的时候,把“八王”列在同一卷,并且使用了“八王”一词。所以我们在谈“八王之乱”的时候,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只有“八王”参加的动乱。“八王之乱”的确切含义,应该是指发生在西晋时期的一场宗室诸王之间的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