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店长不容易,当一名能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并把专卖店的“事和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好的店长更不容易。就专卖店的管理来说,“协调”和“指挥”一样,都是店长必须掌握的一种沟通技巧,特别是协调层面的工作,做得好“皆大欢喜”,做得不好就会“吃力不讨好”。
小妮和小兰都是某品牌服装专卖店新来的导购员,小妮性格活泼开朗,善于同顾客进行沟通交流,也颇受店长的赏识。小兰虽然性格没有小妮开朗,但和顾客交流起来也不存在困难,就是平时话少,喜欢绷着脸,做什么都一本正经,因为勤奋认真,也很讨店长的喜欢。
一天,店内来了一位年轻女顾客,一开始便看中橱窗里陈列的那套粉红色呢子大衣,就让小妮拿来试穿,还问了很多关于这款呢子大衣的方方面面问题,像什么掉不掉色啊、起不起球啊、缩不缩水啊、搭配什么样的裤子、鞋子、包啊什么的。问完问题,女顾客穿着呢子大衣在镜子面前左转转右转转之后,就脱下呢子大衣,又让小妮把挂在撑架上的白色毛衣拿下来试穿。如此往复,试穿了三件不同的上衣,问了无数个问题之后,还是没有真正要买的意思。
站在一旁观察很久的小兰终于忍不住走过来,冷着脸问那位女顾客到底想买什么样的衣服。女顾客一见小兰那冷冰冰的态度,直接就提高了嗓门问小妮是不是不买衣服就不能试穿衣服?难道顾客对商品不能有知情权?
小妮一边朝小兰瞪眼睛,叫她少说两句,一边给顾客赔笑脸,说小兰不是这意思,叫顾客不要往心里去。女顾客脱下白色毛衣,故意在小妮面前将毛衣的标签翻过来,一看上面的价格,先是一愣,然后便带着“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口吻说了句:“我当有多贵呢,这大路货的价格我才不稀罕呢!”说完扔下毛衣,趾高气扬地走了。
小妮被这女顾客给气得脸色铁青,但她却认为这错完全在小兰。如果不是她来掺和,说不准和那女顾客的买卖就做成了。于是,咽不下这口气的小妮在专卖店的卖场里就和小兰吵了起来。
很快,听到争吵声的店长便走了过来。作为门店领导和协调者的店长首先批评了小兰,说她不应该当着顾客的面直接让顾客下不了台,然后便开始说小妮还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跟顾客介绍商品,所以才导致顾客接连试穿了好几件衣服都不知道要买哪件。店长把她们俩一顿批评之后,又在下班的时候把她们俩一起带到奶茶店,请她们每人喝了一杯奶茶,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们要想把服装顺利卖出去,两个人之间要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对方去说服顾客购买,而不是相互斗嘴,你埋怨我我不服你。店长还对她们俩说:“像你们这样在卖衣服过程中起了争执,按规定都是要开除的,但考虑到你们平时工作认真积极努力,还指望着以后你们俩能成为这家专卖店的骨干,所以希望你们能和和气气地把工作做好,把业绩提升上去才是正道!”
小妮和小兰听了店长的一番话,终于相视一笑,并没因那位女顾客而伤了和气。
在这个案例中,店长扮演的就是一个“协调者”角色。如果没有店长在中间劝和,小妮和小兰可能就要闹翻,这样肯定会影响门店的正常经营。店长首先以一个“领导”的身份,分别对小妮和小兰进行批评,纠正她们不该那么对顾客,然后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请她们喝奶茶,拉拢人心。
像这些处理员工与员工之间、顾客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都是店长必须具备的基本协调能力。那么作为协调者,店长还应该在协调工作的哪些方面做到有所提升?
第三方合作机构的关系协调。
南方某城市在国庆节期间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大型购物节,因为有相关政府单位的参与,使得这个购物节显得既官方权威又场面宏大,很多国际性大品牌都悉数参加。每次购物节都是这个城市的血拼狂欢节,所以对不太知名的小品牌来说,进入这样的购物节就成了梦寐以求的事。
在购物节举办地附近的街道上,有一家不太知名的服装专卖店想参加购物节。该专卖店的老板(加盟商)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店长,要她先去打听下参与其中都需要什么条件,走什么样的程序,等等。店长接到任务便跑去问购物节的主办方,主办方告诉她这个购物节虽然是他们主办,但主要的决定权还在相关的政府机构那里,又让店长去找相关政府部门。店长又马不停蹄地跑到相关政府单位,经过一番打听,相关工作人员又告诉店长,也不是他们想让谁参与就让谁参与,所有参加的品牌都必须有主办方提供的资质证明材料,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才能决定让不让参与。
很明显,主办方和相关政府部门在相互踢皮球,看来要参与到这个购物节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店长跑来跑去,两头都吃了闭门羹,心里感到十分委屈。她想: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店长,哪有能力来协调主办方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这本来应该是老板和品牌公司的事,怎么能指望她来解决?
于是,店长把遇到的难处告诉了老板,并建议老板求助品牌公司领导出面做协调工作,店长愿意做品牌公司、主办方、相关政府部门三方面牵线搭桥的人。最后通过店长的努力,品牌公司董事长、专卖店老板、主办方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全部坐到了一起,在饭店里吃了一顿饭,又给主办方和相关政府部门送了一点小礼,该品牌服装才如愿参加购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