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子故事——我的名字

我们从一个有趣的城市故事开始讲起:

引子故事:

“我的名字”——城市符号的变迁

Base:廊坊

最初,我被人习惯称之为:河北廊坊或河北省廊坊市,因为我的行政区划属于河北,我经常去的地方叫省会,天津、保定、石家庄都曾经是我仰慕的大哥;后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根据自己的特点给自己贴标签,什么山城、江城、冰城,花都、陶都、瓷都,都很靓丽多彩,我想想廊坊最大的特点是距离北京近,当然更想沾点首都的光,于是我介绍自己是:北京边上的廊坊;现在京津冀一体化了,首都二机场在廊坊,通武廊已经无缝对接,北京天津加雄安,廊坊就在正中间,廊坊迎来大发展,我们现在大声介绍自己是:京津冀大廊坊。

一个城市名字称谓的变化,其实折射了城市发展定位的变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部分城市坐标经历了行政区划——城市自我生长——城市群定位三个历史阶段,行政区划阶段主要时间跨度集中在计划经济阶段和改革开放初期,区域经济大部分是以省为单位组织的农业经济和计划体制下的分配式工业经济,其城市向心力指向行政权力地,对于一般城市而言,省会城市是大家膜拜和羡慕的对象;城市自我生长阶段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中后期,区域经济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为主,各级城市疯狂上马工业项目,开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形成了以市长/市委书记为主体的市长经济模式,单个城市自我生长,城市之间无序竞争;“十三五”规划以后,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增加值降到10%以下,中央明确了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推出了一系列打破行政藩篱的协调机制,如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城市群内部资源分配已经基本完成且初步均衡,区域经济大会上“大哥小弟”的座次图已经排好,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打独斗”的单机版升级为“组团打怪”的联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