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互联网:水产业的最大风口

在水产企业普遍缺乏数字化营销战略与战术的现实困境中,产品无卖点、推广不互动、冷链不配套、售后无跟进等成为水产电商亟待突破的最大瓶颈。很多抢占电商桥头堡的水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被电伤的伤痛。

水产业的结构性缺陷

作为传统中的传统产业,中国水产面对的转型升级不单是抓住电商这根救命稻草。水产作为大农业中的分支产业,无论是顶层设计、发展模式还是成长质量,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这个结构性的缺陷,是以产业链条严重脱节、产业节点模糊不清、产业分工支离破碎为标志的。

为什么从前年到今年,绝大多数水产企业都举步维艰?问题就在于支离破碎与脱节。面对全球海产涌进国内市场,面对餐饮转型升级及后三公消费时期的来临,新常态市场已经让一直习惯了“三低一快”(低成本、低品质、低价格、快进快出)的水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这个寒冬持续了两三年——如果无法洞察移动互联对水产业的“链接”和“连接”价值,那么这种低迷还将持续。

产业链是从分工开始的,是从自觉应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开始的。分工之后的结果是“供求分离”,供应者与需求者的分离、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分离。生产者不再为自己生产,而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成为产品的供应者。消费者不生产消费的产品,而是成为产品的需求者。

过去统一的过程,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多少消费多少、什么时候生产什么时候消费,现在分离为两个过程,并且是两个对立的过程,需要重新统一起来。对任何一个生产企业来说,供求分离之后必须统一起来,必须重新构建供求一体化的关系,否则会威胁到销售的效率及企业的命脉。可见,在水产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进程中,把原来对立的过程通过重构统一起来,是构建供求一体化的核心课题。这个课题就是产业互联网可以解决的难题。

有人说,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就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在相互不谋面的情况下实现交换或交易。如果这个判断能够成立,就意味着互联网会使营销成为多余。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一个网站或一个商务平台如果缺少必要的信誉和信任,一定会被人遗忘,一定是门庭冷落,谁也不会主动上来搜索。进而,如果不能在交易的过程中让顾客体验到诚信,产生起码的信任,不会产生持续的购买,更不会对风险商品、高价商品或有争议商品产生需求或购买。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构建与顾客之间的信誉关系不是更容易而是更困难。

从野蛮、粗放的制造到价值产品、价值品类、价值品牌、价值产业的智造与锻造,依靠消费互联网的上线售卖或者推广传播,解决不了水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问题,解决不了水产企业产品体系更新、渠道终端重构、推广策略精准等根本问题。因此,构建基于产业逻辑、产品特性、品类细分、品牌背书的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水产业的最大风口。

三公消费成就的海参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与困顿,海参产业的苦冬在供需失衡中刚刚开始,渠道分崩离析、终端支离破碎在今年冬天愈演愈烈。纵观十年海参市场发展,老三样产品依然不变。在消费产生结构性变化的市场,十年前的产品还能产生什么样的销售魅力呢?很多海参企业试图抓住消费互联网的电商渠道,但当各类消费互联网日渐成为媒体时,海参企业往往梦断电商路。对虾、大黄鱼、海鲈鱼、石斑鱼,无一例外地遭遇同样的瓶颈,从事国际冻品贸易的企业也都遭遇同样的瓶颈。问题出在哪里呢?

市场与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的急剧变化与演进,是低要素成长的水产业所要面对的最大的坎、最陡的坡。当各种互联网的概念泡沫逐渐破裂,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各路鬼神日渐归位后,扎扎实实从产业基础要素、从产品本质要素对接新市场、新消费,发挥水产企业的强项,打造对接市场的接口、插销或钥匙,才是水产业迎接新消费时代的根本之道。

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是工具,还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空气。田溯宁说:“如果过去二十年我们经历的是消费者互联网时代,未来二十年我们将迎来产业互联网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最辉煌的不是蒸汽机发明的时候,也不是电发明的时候,而是几种力量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四种力量已经开始汇拢、聚集: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的3G、4G网络,无所不在的智能终端。当四种技术力量聚在一起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时代就到来了。我们可以很快忽略各种互联网思维的喧嚣,但未来20年将是互联网真正改变社会、改变产业、改变企业、改变每一个人生活的关键时候。

当消费互联网褪去神秘的面纱走下神坛时,传统产业的能量就成为互联网+的坚实底盘,那么,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有别于消费互联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用户主体不同。消费互联网主要针对个人用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而产业互联网主要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等作用。另一方面,发展动因不同。消费互联网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体验在阅读、购物、娱乐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使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产业互联网将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得到推进,进而释放渠道红利,引导依靠信息不对称的水产渠道商实现升级。

从互联网发展的进程看,消费互联网市场已趋于稳定与饱和,但是对实体资源有充分把控能力的传统企业仍有很大探索空间。比如獐子岛和国联水产在消费互联网市场的大规模尝试依然在探索。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O2O正在打乱传统渠道的布局。因此,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创造全新的产业价值,推动水产企业迈向产业互联网时代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全新课题。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是眼球经济或者流量经济,也不是依靠双低产品获得线上销量。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以价值产品或价值品牌为主导,通过创建传统企业的产品价值或品牌价值,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出不局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实际上,产业互联网就是产业价值链成员与用户深度连接的友好型社区。

水产业最大风口

在水产企业的消费互联网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困于冷链物流而无法做强最大,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实际上,当越来越多的消费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媒体时,水产品的电商往往被“电伤”。因此,对于传统产业中的传统——水产业而言,需要一个向上衔接产业集群(产地,如湛江对虾、舟山鱿鱼、福建鲍鱼、山东海参)和生产企业,向下服务渠道终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可以说,产业互联网将成为引领水产业快速对接主流换档的消费市场的最大风口。

水产业当前的低迷,其症结在于低要素和粗放型的“加工制造”“粗制滥造”,其根源在于从养殖、加工到流通销售的“三低一快”。可以断言,未来十年水产业发展趋势将是:以“三低一快”为发展模式的企业将全部被判处死刑,中小企业立即执行,大企业缓期执行;靠策划、包装的所谓高端水产品,已经自宫或者被市场阉割并逐渐被边缘化。主导水产市场的将是充满品类价值、品质价值、饮食文化价值的差异化产品。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水产业对接市场、创新成长的最大风口。未来的水产业将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以细分价值品类为驱动,不断从非标准化产品走向标准化、品质化、价值产品;以饮食料理文化为原点,不断沉淀营养、人文、民俗、养生文化;水产营销将彻底从大流通转变为精致营销、精益营销、定制营销、圈层营销。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利于构建供求一体化,更利于建立社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也就是说,水产上游企业并不用担心供大于求,而必须关注是否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社区。如果拥有产销一体化社区,那么供大于求反而是诞生新产业领袖的最佳时机。一体化意味着长期共生、共荣、互惠互利。

那么,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供求一体化?这里就蕴藏着构建价值品类、价值品牌的战略机遇了。水产加工业是从满足大流通需求的“自觉分工”开始的,成长在粗放、野蛮的成长过程中,背离了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或社区。生产的盲目性由此发生,大量生产方式问世以后,以内在的暴力倾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产品销售到更多更远的地方、销售给更多更陌生的消费者,也带来了更多的积压、更恶性的竞争。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自觉分工,水产巨头们,尤其是玩全产业链的巨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门店、物流、信息不对称,地缘不熟悉,还有因竞争引起的降价促销等。反过来,这又进一步促进供应链的延伸,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自然力的应用,以及规模化的扩张等,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产业互联网、大数据支撑的物流体系给了水产业一次全新的升级机会,可以有效地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可以实现供求者之前的直接交易,由此打破盲目以追求规模化扩张带来的恶性循环。因此走向风口其实需要扎实的内功,需要坚实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