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传播的变化:多点、多变、去中心化

六、传播的变化:多点、多变、去中心化

 

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形象,一个声音。也就是说,在去中心化、碎片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下的整合传播观念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发展。

现在的传播体现了三大原则:一是多点传播,二是多变传播,三是去中心化传播。

第一,多点传播。现在,单个传播的接触点很难全方位的抓住客户,以前我们只要做好高空的传播,抓住终端的展示和生动化,规范和统一形象进行传播,基本上就不会出现问题。而现在,高空、终端的传播作用不断的减弱,不断需要从终端传播、云端传播、二次传播,甚至现在已经是社群传播时代了。

也就是说,消费者的信息获取、购买习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以前我们每天都要在固定的时间看《新闻联播》,每周四看《足球之夜》;以前,我们每天上午要买一份报纸,去邮局的书报亭买杂志,去新华书店、购书中心等买书籍。现在呢,笔者已经有四年没有买过一份报纸了(手机上看新闻更便捷),也很少去新华书店、购书中心买书,每年在当当上买书的金额基本在3000元左右,而且逐年增长。

既然消费者购物习惯和行为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的传播就要跟着改变。从终端到云端,再到社群。

第二,多变传播。没有一成不变的形象,也没有“高大上”的品牌形象,所谓的正面和负面都是相对的。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多变传播原则。

如神州专车“Beat U 我怕黑专车!”系列海报引爆了朋友圈和自媒体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去中心化。什么叫去中心化?

只有去央视打广告才能做成大品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传播是个性的、圈子的、自媒体和内容为王的传播。

传播的去中心化,让小品牌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机会。

 

经典传播案例:

神州专车干得不赖,Uber也该治治了!

神州专车的“Beat U 我怕黑专车!”系列海报引爆了朋友圈和自媒体。令人意外的是,都是一边倒的支持Uber和对神州的冷嘲热讽,最后成为对神州专车“恶意营销”声势浩大的批斗了!

对此,笔者深感诧异!

从传播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神州专车做得很棒!第一,达到了宣传神州专车的作用;第二,各种媒体的转发也达到了很好的二次传播效果;第三,有人担心会影响品牌形象,那笔者不得不说:咋看你都像是死读书的人哦。我告诉你,没有哪位消费者会笨到死认一个形象,而忽视了个人的直接利益。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哪还有什么塑造出来的一成不变的所谓“高大上”形象。很可能用一张优惠券就完全让消费者忘掉他们之前所做的负面评价。

如果你还坚定地认为这样做传播是有损品牌的,大家一定会抵制神州专车,那你就太幼稚了,你们也太看得起那些“段子狗”了。笔者告诉你们,只要一根骨头扔过去,只要这根骨头不打死他们,“段子狗们”定会给你摇上尾巴的。呵呵,开个玩笑了。

在这里,笔者不想做什么道德评价,因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基本没法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不存在什么无底线、“恶意营销”的概念。但很多人都说神州专车是“恶意营销”(从市场角度无可厚非);也有人说,Uber的模式是一种“恶性模式”,这就是“恶意”对“恶性”的两种方式。笔者以为,一味地“恶性”下去,脱离监管的自由自在,这种模式比“恶意营销”危害更大,更广。

Uber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颠覆模式,不但对出租车行业,对其他很多行业都是一种颠覆和规则的破坏,其本质上比恶意营销害处大得多。无人监管的危害并不是需要把每个人都当成坏人,而是一旦有这样的坏人之后,整个服务质量、水平就会大幅度下降,各种社会监督成本和选择成本都将大幅上升,更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恶果。

其实,当笔者看到神州专车系列海报的时候,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有话题、有主张、有二次传播,迅速引爆朋友圈和自媒体,多好的传播啊!你们一定非要去找什么瑕疵,笔者只能说,你们书读得太多了,看的都是现代八股文吧!

结合自身经历,给Uber几点建议。(不知道Uber会不会过几天带上律师和小混混,找上门来恐吓、威胁要我删文章和发申明吧,呵呵)

说实话,近期用了Uber打车无数次了,无论是速度、服务、态度、价格、便利性等,总体的体验还是相当不错的,但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抛开政府和政策层面不去说,因为这个笔者没办法给他们什么好建议,只能说,不跟政府搞好关系,就像谷歌在中国内地的结果是一样的。

 

第一,刷单不解决,资源都浪费

据数据统计显示,Uber在中国每天刷单金额至少上千万元。你想啊,这些资金都被浪费在了虚假的刷单中,被无良的刷单中介、专职刷单司机拿走了,后果跟上面说到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的,没人去想怎么做好服务,而是想办法去挣灰色收入去了。

这样下去,谁还有心思老老实实开好专车,还有必要努力工作吗?这样的示范效应危害无穷!

 

第二,野蛮生长到有效管理

Uber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现在更需要做的是规范,而不是一味地大肆扩张。个人感觉Uber就是太自由,大多是一些激励措施,如高额补贴,如一周做到70单,补贴7000元等。同时在考核上,仅通过一些后台数据来管理司机、服务客户,现在很多弊端都已经显现。

比如,拒载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客流高峰期和晚上,司机因为不愁客源,不愿意去拥堵路段,有的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也有的是因为不想跑的太远了,也有可能家里有事或者其他原因。但对于拒载,只要司机不取消订单,就很难被认定。

举个例子,你要打车去图书馆,司机接到派单不想去,但他又不愿意取消订单,因为司机一周取消订单累计三次会被处罚,如取消本周补贴等处罚。这时,如果你5分钟之内没有取消,司机也一直拖延不取消订单,有的更狠的司机空车开一段再按到达,你就会被扣费。那为什么顾客不取消?一样的道理,取消多了叫车就会涨价,而且也会影响你的乘车信用。

但对于这些,Uber似乎很难界定清楚,而且Uber处理得很不到位。笔者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投诉到Uber,一周也没有得到任何反馈。

 

第三,从美国思维到中国国情

上面的几个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就是中国人都太聪明了,什么刷单啊,司机就不用出车,一月可以净赚3万元。拒载了还要客户自己取消订单,你不取消,他就拖延到自动扣款。所以,在美国行得通的模式,在中国很可能被抓到漏洞。

在中国做生意,想想国情吧!

 

第四,所谓境界就是找到一种平衡

在中国,无论你多牛,可能很难一下颠覆这个行业,因为别人无法生存了,自然会拼死搏斗,而且还有很多寄生在这个行业上的不劳而获之辈。

其实,本质就是要寻找一种新的平衡。跟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出租车公司、各竞争对手等。市场是巨大的,不一定非要置别人于死地,很多时候,共同做大蛋糕也是地方政府愿意看到的,而且不会引火烧身,更不会让自己陷入绝境。

神州专车无可厚非,Uber并非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