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富汗传统中立的形成及其危机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有限的领土和人口及落后的社会经济决定了其传统中立外交的形成。

作为内陆国的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央、西亚的东端,地处西亚、中亚、南亚和东亚四大地区之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地缘意义。尽管资源相对缺乏,140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阿自古以来即成为东西方贸易、文化的重要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即取道喀布尔和赫拉特,而佛教、祆教和伊斯兰教均经阿富汗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尤其是对南亚次大陆而言,阿富汗成为其最重要的陆上门户,历史上的亚历山大大帝、迦色尼王朝国王马穆德和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奠立者巴布尔均由阿富汗入侵印度。因此,阿富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历史上看,阿富汗一直是一个缓冲国,周边列强为争夺对阿的控制权而激烈斗争。13—14世纪,萨非王朝的波斯与莫卧儿王朝的印度为此而争斗不息。1747年,阿富汗近代国家的创立者阿赫美德正是以波斯将领的身份举兵反叛,在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的夹缝间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普什图国家的。建国后至1978年,阿富汗中立外交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巩固独立国家的时期(1747—1839年)。阿赫美德建国后,立即向波斯和印度两大帝国作出反击。他驱逐了国内的波斯和印度军队,并多次入侵印度。他所建立的国家版图辽阔,在南方包括了今天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卡拉奇等地,直抵印度洋边。但好景不长,此时已是殖民主义向亚洲大陆急剧扩张的时代,而阿富汗内部血腥的王位之争也极大地削弱了这个新兴国家的力量。在阿赫美德死后,阿富汗的领土萎缩,它重新成为一个内陆国。在北方,沙俄向中亚步步进逼;在南方,英国取代葡萄牙和法国成为印度的主人;而波斯则成为俄国的仆从。阿富汗在劫难逃。

(2)中立外交的萌芽及阿富汗的半殖民地化(1839—1919年)。19世纪,亚洲腹地出现所谓的“大博弈”(Great Game)。其中,俄国不断蚕食中亚汗国,,试图威胁英属印度;而英国则稳步地向西北印度扩张,极力阻止俄国的南下。阿富汗在两大列强之间无所适从,而野心勃勃的英国于1839—1842年发动了第一次侵阿战争,但遭到失败。1879—1881年爆发第二次英国侵阿战争。英军再次遭受失败,但最后却迫使阿富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甘达马克条约。根据条约,英国控制了其外交权,从而使阿富汗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新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1880—1901年在位)开始认真考虑阿富汗未来的外交政策。在他看来,阿富汗如同“两只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141显然,唯一现实的选择是同时保持与两大帝国的友好关系,他在登基前致英国人的信中表示,希望“使阿富汗人永远置于两大帝国的光荣保护之下”。这是阿富汗传统中立的发轫,拉赫曼的儿子哈比布拉(1901—1919年在位)继承了这一政策。

在英国和沙俄的主持下,近代阿富汗的边界在拉赫曼时期最终确定了,两大帝国由此攫取了阿的大片领土。为了“完善”阿富汗的缓冲国地位,英国擅自将属于中俄交涉地区的瓦罕走廊交给阿富汗,从而使英俄的领土避免了直接接壤。

因此,形成阿富汗中立传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国外两个方面。第一,重要的战略位置。山国阿富汗地扼南亚的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地小民弱的国情。阿人口不多,经济落后,军队弱小,社会组织松散,综合国力不足。第三,周边的亚洲国家无从形成对抗西方的联盟。亚洲邻国面临着内部的社会政治危机和外来压力,自顾不暇,相互间存在纷争,联盟绝无可能。第四,英俄的竞争。英俄在亚洲互为敌手,但为避免正面冲突,两国尤其是英国希望把阿富汗作为缓冲国。而阿富汗从与双方的交往历史中,也认识到中立是维护国家独立的唯一选择。最终,这种在大国间的中立发展到了在两大军事集团间的中立。

(3)中立外交正式形成时期(1919—1953年)。1919年,阿富汗在第三次英阿战争之后,成功地获得独立。国王阿马努拉(1919—1929年在位)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苏俄成为第一个承认阿富汗的国家,向阿马努拉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两国还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阿富汗对英俄两国始终怀有戒心。因此,喀布尔大力发展与在本地区没有殖民传统的德国、意大利及土耳其、伊朗等穆斯林邻国的关系。1929年,阿马努拉因推行过于激进的改革而被推翻,但王族成员、前国防大臣纳第尔随后建立的穆沙希班王朝大体继承了他的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富汗宣布中立,同时驱逐了来自西方国家和轴心国的非外交人员,避免了英苏对阿富汗的可能的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撤出南亚,美苏冷战取代了英苏对立;印巴实现分治,阿富汗因为领土问题与巴基斯坦发生争端(“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同时,阿富汗积极谋求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然而,阿富汗在争取美国支持方面遭遇挫折。

(4)中立政策的调整(1953—1978年)。1953年出任首相的达乌德亲王转而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莫斯科向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经济援助和外交上的支持,并承担了阿军官的培训工作。这一举措对阿富汗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因此加强了对阿的援助,来自东西方的大量援助使阿富汗成为“经济上的朝鲜”。但喀布尔也致力于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它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并与中国、印度等亚非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1963年,查希尔国王(1933—1973年在位)迫使达乌德下台。他开始倾向于美国,但并未放弃中立政策。1973年,在亲苏势力的支持下,达乌德发动政变重新上台,建立共和国。虽然达乌德初期有所亲苏,他不久就作出调整,再次恢复了中立传统,直到1978年亲苏势力发动政变为止。

阿富汗中立与瑞士、奥地利、芬兰等国不同。这些国家属于中立国,其中立得到国际条约的保证,较为稳固。而阿富汗的中立只是一种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国际保证,一旦邻近的大国决心侵犯其主权,其独立的丧失就是必然的,不结盟运动组织成员国的地位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