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什么叫长寿?这句话明显是对上一句“久”之内涵的补充,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也就是并不是活得越久就越长寿,而是死了也依然活在后人心中、生活、祭祀里,这才叫“寿”。
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外交故事,前549年春,鲁国的穆叔(叔孙豹)去盟主晋国访问,范宣子(士匄)迎接他,问道: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叔孙豹面对晋国(大国)的强势执政官士匄炫耀他的家世不以为然,历代做官这叫“世禄”(世袭的权力),并不是“不朽”。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先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好人,其次要做对国家、对国民有益的事,即是个能人,最后是留下他的思想,让后人缅怀学习。举出臧文仲在鲁国的事例,说明臧文仲虽然去世,但他的思想却被鲁国人缅怀,这才叫不朽。叔孙豹所说的不朽,就是本章的“寿”,他说的三不朽,就是本章所谓的“死而不亡”。
老子本章从六个角度,阐述了明、强、富、有志、久、寿六个人生价值观,做个明白人,而不要假聪明;不要琢磨怎么去战胜别人,而是要战胜自己;成为富有而知足,知足而富有的人;志向远大、坚持努力;守住居住的家园,长久安居;让德行与思想在自己死后得到后人的敬仰、学习。
人生的价值,就是成己达人,死而不亡。臧克家1949年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所做新诗《有的人》,说的是这种人生选择与价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