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中下阶层中,奴隶是唯一彻底消失的阶层。1952年,卡塔尔埃米尔颁令解放奴隶。1962年,沙特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奴隶制。阿曼在卡布斯继位后,也宣布废奴。
产业工人是另一个迅速崛起的阶级。不过,由于产油国的制造业相对落后,他们的人数一般不多,且包括大批外籍劳工,只有两伊例外。1977年,伊拉克的工人约有105万(前列附表),其部门分布比例如下:政府部门4.8%,建筑业28.1%,公用事业0.6%,制造业8.4%,采油和其他采矿业1.6%,交通运输业9.9%,服务业17.8%,失业者7.1%,不详者5.5%;此外,以上数字中包括小型作坊的半熟练和非熟练雇工,制造业中为19623人。252 在伊朗,工人阶级从50年代的200万发展到70年代中期的400万(包括中小企业)。为了笼络工人,白色革命计划规定在雇佣10人以上企业中,由工人分享20%的利润,实行最低工资,并由政府仲裁劳资冲突。1975年又提出工人分享大企业1/3的股票,而实际上参加分红的工人只占工人总数的13.8%,企业只占2.4%。但工资确实增长较快,1963—1972年平均年增长7%。253在沙特,1985年仅工业部门(含建筑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的就业人员已达到206.9万。由于部落、宗教、教派、国籍等因素的影响,产油国产业工人队伍内部的凝聚力较差。
然而,迅速的城市化在个别城市如伊拉克的巴格达产生了大片的棚户区。伊朗的德黑兰虽然没有这样,但穷人集聚在南部的老城区,这里拥挤不堪,环境恶劣。城市贫民成为两伊重要的社会阶层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沙特,70年代中期也一度出现过因农民大批向城市移民而无法就业所致的贫民。同时,90年代以来,由于受教育的本国公民不断增长,而他们向往的公务员职位却处于停滞状态,石油跌价使私人企业的需求也十分低迷,毕业生以文为主的专业结构,非就业人员享受的优厚待遇,加上对体力劳动的厌恶,由此出现了产油国独特的“知识失业”一族。到90年代后期,这一群体人数的增长已经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