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科学与文化

中餐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之一。

在先秦时期,中餐便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餐不仅有广泛的科学探索实践,也有彪炳史册的科学著作。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驯养,从土陶到铜铁,从烧烤到蒸煮,从烹饪到调味,从周天子食单到楚宫筵宴,从南北分野到风味百出,中餐是当时农业、餐料、工具、烹调和营养等科学探索的集大成者。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产生了《吕览本味》和《黄帝内经》两部经典论著。

先秦之后,中餐科学与时俱进,到达了农耕社会、封建社会的巅峰。

中餐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粹之一。

在西周时代,中餐文化的根基就已打下。

中餐是文明教化的载体之一。在食制、食礼、审美、习俗等的教化和传承中,提升了人的文明素养。所以,古代中餐一直是文化风尚、礼乐制度的承载者、引领者。

中餐也是古代文化的起源之一。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语言文字,还是歌舞绘画,其起源都与中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餐的古代文化典籍繁多。从战国的《吕氏春秋》,到西汉的《盐铁论》,到西晋的《安平公食学》,到北齐的《食经》,到唐代的《食谱》、《茶经》,到元代的《饮膳正要》,到明代的《酒史》,到清代的《随园食单》、《素食说略》、《食宪鸿秘》、《随息居饮食谱》等等,可谓著述成果丰硕。

中餐是中国古代科学成就与文化精粹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