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体系建设项目中有一条规则——“不换思想就换人”。如果企业人才储备充分,大可照此去做;如果企业人才短缺,不妨采取相反的策略——多换思想少换人。当然,始终不换思想的,宁缺毋滥,必须坚决换掉!
有一个老板为一名高管的去留感到很纠结,于是请教我。这个高管和老板有亲戚关系,跟随他多年,没有功劳有苦功。企业尚小的时候还行,企业发展了,业务增多了,人员规模扩大了,这名高管却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老板提出的任何改革方案,他都反对;请来的新人也在他的排斥下离去。就连老板请我去企业做咨询,他也是极力反对,理由就一个:外人靠不住!
老板对我说:“您来,我就开掉他,保证没有人妨碍项目。”我说:“不必!你开掉他很容易,可是亲情就没了,亲戚关系也难以处理,再说他对企业忠心这一点还是没问题的。”老板不无担心地问:“您打算怎样安排他?”我说:“让他进项目组,让我慢慢了解他,也让他慢慢了解我,认真的人做品质管理、仓库管理、行政管理都是不错的人选。我会给他一个合适的岗位,让他满意,你也满意,员工们也满意。”老板将信将疑地问:“这都可以?”我说:“不尝试,什么事都不可以,积极去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再说你的企业不是人才多了,而是人才太少,培养一个老员工远比培养一个新员工成本低得多。还有我一贯的观点:企业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没有无用的员工,弯树直木匠。能不能让每一个员工都发挥作用,关键在老板或管理者,不在员工。
在项目调研阶段,这名高管就处处质疑我的判断;在诊断方案出来之后,他也声称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可以搞定。当我问他有什么思路、有什么具体措施时,他低头不语了。做事情需要热情、自信,但只有热情没有方法是做不好事情的,企业管理没有方法、没有思路万万不行。
当我和企业项目组成员讨论企业战略规划时,他说:“这些虚的东西我们不要,就要生产流程。”当我们制定出了三年、五年、十年发展规划时,他又质疑:“这些目标能实现吗?”当其他人都被企业的愿景所鼓舞、表态积极参与项目活动时,他还在犹豫。这时,老板说他观念落后、自以为是,也不和其他人沟通,连安排好的工作,他也自行处置——认为对的,就做;认为不对,既不做也不反馈,很多工作都被他耽误了。在老板列举的大量事实面前,他表示:“我回去好好反思一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二天的项目启动动员大会上,他的发言令所有人眼前一亮,他首先向我道歉,然后给老板道歉。他说自己一夜未睡,思考了我到企业以后的所有活动、所有讲话,感到专家看问题入木三分、一针见血,给出的解决方案,恐怕是企业自己摸索十年都达不到的高度。他发现自己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自己就是反面教材,希望同事们以他为戒,改变观念,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跟随我学习,他表示一定要在我的帮助下三年内达到一个合格总经理的水平。
与会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站起来和他握手,表示诚挚地感谢,向他的进步表示祝贺。老板发自内心地说:“你们让我看到了项目成功的希望,也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你们没有成长,都是我的过错。我希望大家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改变从今天开始!”
会后,老板对我说:“我之前对这名高管真的失望了,没想到你几天时间就让他改变了,真是意想不到!”
更奇妙的事情还在后面。在设计优化流程图时,这名高管主动挑选难度大的,或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工作,当别人担心他不能完成时,他说:“跟着张老师还怕学不会?”事实上,在流程优化讨论过程中,他由于经验多、管理范围大,他的发言的确比别人要中肯。
老板终于相信我说的话:企业人才必须立足从内部培养。因为他曾经年薪几十万聘请过总经理,最后都因为那位总经理拿着大公司的制度流程照搬照抄而失败。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中小企业搞管理升级应该多换思想少换人,因为你没有那么多人可换。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管理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