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其实和指挥一样,都是一门管理上的艺术。激励用的恰当,能使员工信心倍增,瞬间提高工作的效率。相反,若使用的不恰当,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甚至还会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
A员工刚进某品牌服装专卖店的时候,性格活泼开朗,能说会道机灵乖巧,一看就给人感觉天生就是当导购员的料。虽然A没有做过销售,但店长对她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为店长相信A只要认真努力,凭她的口才和那股机灵劲,做好销售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也许是一开始就对A的期望值太高,结果两个月过去了,A居然连一件衣服都没卖出去。而在快到一个月的时候,店长看到A的销售业绩还是零,就把A单独约出来谈话,问她怎么回事,整天站在店里都在做什么?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连一件衣服都没卖出去?A觉得自己也很委屈,和其他同事一样站在店里,一样对顾客笑脸相迎,一样和蔼可亲地为顾客介绍服装,为什么别人都卖出去好几套了,可自己却连件衬衫都卖不出去?
店长为了早点让A开出一单,每天下班后都会把员工聚集到会议室,针对一天的销售做个简短的会议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店长会让当天卖出去衣服的导购员详细地把成交过程说清楚,然后提醒A竖起耳朵来听,甚至还让她把一些导购话术记下来,好好用心去领会和学习。
店长觉得让导购员讲解自己成功卖出衣服的成交过程,对A来说既是一种激励,又是给她提供很好的学习成长机会;可在A看来,店长的这种做法分明是在刺激她,在很多人面前故意给她难看。A想:我没卖出去一件衣服,大不了没有提成拿,你也用不着拿别人的成功来“羞辱”我吧?没错,我是个没有导购经验的新人,但谁又不是从菜鸟开始一步步成长为老鸟的?犯得着在这么多人面前故意给我难堪吗?
于是,第三个月刚开始,A就向店长提出辞职,头也不回地走了。
本来店长也没有什么坏心,只不过想让卖出去衣服的导购员以经验分享的方式来激励A员工,希望她通过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然后在最短的时间里开出一单。
店长的想法和出发点都是好的,唯一发错力的地方就是激励的方式方法不正确。
那么,店长如何才能扮演好“激励者”的角色?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励”员工?
(一)明确的物质激励
一说到专卖店管理中的“激励”政策,往往总是和“奖惩”制度分不开。例如,某服装专卖店在某节日到来前,准备全力以赴做一次促销活动来冲刺当季销售业绩。但因为专卖店平时的销售业绩表现差,整个团队的士气一直很低落,以目前这样的状态来做这场活动肯定会一败涂地。
改变团队成员目前的状态,在短时间内振奋员工的士气,增强大家对活动成功的信心便成为店长的首要任务。可要在短时间内让每一个员工都对活动充满激情,以百分百的信心时刻准备着,靠的是什么?有不少店长在活动开始前,一贯的做法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召开动员会议,在会上义正词严地提醒大家目前离当季的销售目标还差多少,并以警告的口吻对大家说:“希望大家都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投入这次活动中,如果这次活动做不好,我们这一季度的销售业绩就没办法达成,然后不光这个季度的奖金会泡汤,甚至连这个月的工资都要打折!”
这算是激励吗?严格来说,这根本就不是在激励员工们的斗志,相反则更像是在“恐吓”大家。店长的这一番话说下去,那些本来就对当季销售目标感到无望的员工,不但提不起所谓的激情,甚至还会产生更加厌烦的情绪。
要想激励起到作用,就要准确地把握住员工的心里所想。这时的激励就要和奖惩挂上钩,如这次活动的销售指标是多少,超过目标,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多少的奖金或具体什么样的奖品,同时在活动中表现最佳的伙伴,也将根据她的实际销售业绩,再给予多少奖金;相反,若销售目标达不成,不但拿不到奖金奖品,也将严格按照不达标的惩罚标准从店长自罚开始,如扣除当月奖金,每个员工都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激励”只有和团队成员的切身利益挂上钩,才容易看到激励的效果。
(二)常态化的情感激励
激励是为了让员工能够更积极更富激情地工作,对员工来说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店长除了擅长物质激励外,还要学会常态化的情感激励。
情感的激励往往比物质激励还要重要,特别是在日常的团队管理中。我们知道人都是有感情的,那么如何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沟通来感化团队成员?只有员工“愿意”听店长的话,才容易被店长感化。所以这就要求店长在工作和言行方面要以身作则,尊重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时刻站在团队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把员工都放在心里。
为什么要做到常态化的情感激励?对店长来说,常态化的情感激励又代表着什么?
常态化的情感激励就是要求店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把员工放在心上,和员工之间不摆架子不给脸色,下班了可以一起出去吃饭,一起去K歌,经常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每一个员工心里的想法,对工作中做得不好的员工,尽量不当着其他员工的面大声说教,多一点耐心和信心,鼓励员工把一件事都做好,然后及时给予评价和赞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