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先生在察看果情,他于1928年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禄丰乡矣则村。
他一直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所追求的,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大事小事都一样。”而恰恰是这种踏实,不断把他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令人叹为观止。
褚时健青少年时代是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的。中学毕业后,回到给予他启蒙的车站小学去教书。情势使然,他不久后成为盘江支队的一名代理排长。几个月后,升为连长。
1945年,云南宣布解放,接受中共中央政府的管辖。毛泽东主席向云南派驻10万军队。这10万军队的口粮由云南省解决,从而引起“二次征粮”。褚时健受委派对新平县展开征粮。
毕竟是二次征粮:第一次征粮交给了国民政府,再次征粮,农民的心里多有抵触。加之军人做法猛撞,一时间激起民间强烈的反抗。褚时健的朋友朱某某和褚时健的弟弟,先后牺牲在这一时期。
然而,褚时健却总能及时、迅速地完成征收任务。他自己总结经验:在做群众工作中,利益均衡是最重要的手段。褚时健再擢升为区长。
1978年,五十岁的褚时健到云南玉溪卷烟厂就任厂长。当时的玉溪烟厂,工人们提着瓦罐上班,工厂没有水井,也没有自来水,瓦罐里装着足够一天的饮用水;祖孙三代挤在18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的情况,比比皆是。烟草大量积压。
褚时健刚刚上任时,工人不团结,派系斗争严重。一方面,人们对于新来的厂长并没有信任;另一方面,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人们思想受到深度的、坚硬的冲击,激发出巨大的对抗情绪。这些对抗情绪如匕首、投枪一样,指向了褚时健。
褚时健刚上任不久,工厂的锅炉坏了。当时正值生产的高峰时期,锅炉坏了,意味着烟叶无法复烤。维修工人告诉褚时健需要40多天才能修好。这意味着大量的烟草霉变,无法使用。
褚时健把修理组18人分成五个工种,24小时轮班。他亲自指挥,三天后,锅炉竟重新烧了起来。
随着锅炉重新投入使用,厂里的工作有开始有序进行。褚时健却觉得不对头,找到修理小组的领导大骂:“你怎么哄我?你说要40多天,为什么没到4天就修好了呢?”
组长说:“这事情您也怪不得我们,从前我们苦战十几个昼夜,连稀饭都喝不上一碗。现在您亲自组织修理,每晚还有大碗米线,凡事加班的人全都有份儿。大伙卖力,锅炉就好了。”
当时大锅饭流行,褚时健不甘心于沉闷的生产氛围,他标新立异地引入了岗位竞争机制。这的确是壮举,也带着冒险的意味。褚时健正是以他敏锐的嗅觉、执着的性格,突破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地走向成功。
随着产量的提高,品牌渐渐被市场认可。褚时健又很快认识到烟草的命脉在于烟叶的质量,他决定大幅度提高烟草质量。
他问道欧美,请来美国烟草专家琼斯指导云南的烟叶生产。为了保证烟叶的质量,褚时健和玉溪地区各县37个乡镇的8930名农民签订合同,烟草种植面积5万亩。褚时健投入巨资兴修水利。每年的八九月间,他几乎天天在田里转悠,或者到收购点勘察。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太婆在烟田里哭得非常伤心,赶紧上前询问。老人家告诉他,她们家即将成熟的烟叶被冰雹打烂了。褚时健心里难过,他让老太婆别哭,算一算家里的损失,烟厂赔给他。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烟厂的质量要求,才导致烟叶比之前晚收,遭遇了这场损失。就这样,有一年,烟厂为此付出了500多万元的赔偿。
褚时健把烟草种植基地称之为“第一车间”。在玉溪地区成功之后,他接着又在毗邻的红河和曲靖地区,把总共130万亩的土地变成“第一车间”。
褚时健说:“‘第一车间’使农业的收入提高二三十倍,这些地区的农民开始富裕起来,拥有三五十万元、十多万元资产的农民多起来了。”
褚时健因为“第一车间”的创造,一举推动了国家烟草标准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同行来到他们存放烟叶的仓库前。大门被打开的一刹那,他们发出尖叫——那些存储库中的烟叶发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香味。
褚时健希望建立世界第一流的烟厂。他选址关索坝,总投资为46亿元。他把这个项目上报到国务院,当时在朱镕基总理的任期。
总理问:“你们有外汇吗?”
“有,用不完。”
“那配套有人民币吗?”
“有,用不完。”
“这个投资完成后,你的税利能增加多少?”
“最少增加30个亿。”
当时玉溪卷烟厂上交的税利位列全国第二。等到这个项目建成投产的第二年, 1996年,玉溪卷烟厂一举超越大庆油田,排到了第一位。
关索坝项目审批通过之后,褚时健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国际采购。从法兰克福、汉堡、纽伦堡、不莱梅,到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几大制造商的总裁或者董事长亲自出马,在机场迎候。1994年春末,关索坝打下了第一桩。这个地方因为关羽的儿子而得名,如今因为褚时健而名动天下。
伴随着不断的成功,褚时健开始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他抢先进入金融领域,融资近1000亿元,又接连进入烟草配套板块、电力板块、交通板块、金融板块、医药板块等。
正当褚时健顺风顺水,决定一展鸿鹄之志的时候,他的命运出现了转折。1995年,有人向国家举报他贪污受贿。1995年年底,其女褚映群被收容审查,自杀于河南看守所。同年,其妻马静芬也被监禁。1996年年底,褚时健做河口之游。在河口被拘,进入审查程序。从此开始了8年的牢狱生涯。
褚时健在2004年得以假释,时年76岁。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等待着这个兀兀穷年的老人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但褚时健从不等待,他要去创造奇迹。他重返哀牢山,拿出全家仅有的200多万元,再加上借贷,共计640万元。他重返哀牢山,他要东山再起。
他开始租用土地,挖制台田,深翻泥土,种植橙树。褚时健选定的橙子是冰糖橙,价格不高。他认为,这恰恰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看到、被释放。
褚时健踏遍嘎洒、水塘两地交界的沟沟坎坎,急切而又耐心地寻找水源。他投入大部分的资金进行水利建设,建成8个储水池。
褚时健几乎挖掉果园里所有的果树,新种24万株橙树,只保留了3000棵老果树。又因为果树之间相互遮挡,第二年他下令砍掉了近一万棵果树。果农们看着心疼,褚时健却认为这是“知错就改”。
从此以后,果树年年砍,每年砍掉10%,接近一万株。枝条从年头剪到年尾。果树砍了七八年,剪了七八年。最后每亩只保留了80棵筛选下来的果树。果树少了,但产量却年年攀升,质量越来越好。
于是,大家服气了,说:“听褚大爹的,他总有办法。”
褚时健的橙子上市之后,人们争相抢购,或将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人们喜爱它的味道,人们仰慕褚时健的为人,称它为“褚橙”。
褚时健认同一位加拿大经济学家的管理观点,认为好的管理是自然、简单、有效的。
褚翁是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创造财富,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分配财富。他一直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所追求的,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大事小事都一样。”而恰恰是这种踏实,不断把他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