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新需要用户研究推动

《执行官》:近年来还,许多产品大打情怀牌。在您看来,在产品设计时应该关注更多内容吗?比如,情怀、文图场景、文化艺术、互动性等?

林敏:情怀牌自然有其价值所在。正如之前提到的,一个产品不能仅仅关注它的功能,还有其他很多方面需要被关注。诺曼教授关于用户体验有一个模型,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功能属于行为层;本能层往往与美的范畴相关联;而反思层是站在精神方面,比如是否留下故事,是否会产生回味,等等。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结构。只有对这三个层面同时加以思考,才能够做出一个好的产品。

《执行官》:很多中小企业对动辄上百万元的产品设计费用望而却步,你对他们的产品创新有什么建议?你曾经提到设计要“在反思层面带来美好回忆”,即强调设计本身带来良好的用户反馈,使用户自己愿意成为产品的代言人。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原则吗?

林敏:上百万元的设计费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换个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的是用更少的经费,做出优化的设计。对此,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聘用优秀的设计师。

第二,把钱花在关键部分的设计上。搞清楚设计的重点在哪里,投入的重点在哪里。

第三,在创新点上做投入。

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时候,用户的反馈会成为产品传播的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口碑化”成为时代的特点之一,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同时也会节省很多的宣传成本。所以,企业应当加大投入,做好口碑的管理。在我看来,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原则。

孤友王有滢:你在三星曾长时期负责用户体验创新,在你看来,这一部门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获和思考?请实例说明对新品设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林敏:在三星的这段经历,我的收获和思考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对于品牌与设计的关系,我看得更加清楚。

第二,产品的创新是积累的结果,不是灵感的突然迸发。

第三,创新需要好的方法论来驱动,比如说今天的主题“从用户到用户”,即从用户研究开始,推动产品的创新,最后影响到用户的行为、用户的习惯。第三点是我目前思考最多的,它告诉我应该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平衡品牌、体验与设计的一体化关系。三星盖乐世(Galaxy)手机,就很好地表现出我们在品牌上的诉求,在界面设计和交互手段方面也基于品牌内涵而包含与借鉴了很多自然的元素。

孤友杨俊杰:设计时怎么平衡产品成本高低的问题?根据什么进行取舍?

林敏:我认为,在设计方面省钱,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在一些To B的行业里,设计是非常“神奇”的,遵循着“能不花钱就不花钱”的原则,所以很多公司内部的系统都非常难用。在对设计思考预算时,要综合考虑产品的成本,产品的定位与产品的受众人群,等等。然后才能判断成本控制的范围,规划整个设计过程中的投入程度。

孤友胡夏:作为资深设计师,一个产品设计的“老司机”,你认为一个产品最重要的三个元素是什么?

林敏:

第一,产品的受众群体是谁?即需要考虑产品的用户是谁。没有这一点,后面的设计都是一种假想的、不着边际的设计。

第二,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即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产品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能否戳中用户的痛点。

第三,设计会在何处超过用户预期?这是创新的部分,能够给产品带来口碑的部分。不管什么样的设计,什么样的产品,都应当考虑这三个问题。

孤友王有滢:现在设计界越来越讲究调性或美的表达,产品都在看颜值。在你看来,在产品设计中美的表达占比多少?为什么?

林敏:有句流行的话叫作“颜值即正义,”说明颜值确实很重要。当我们第一次聚焦在某一事物时,美是最重要的事情,能够给人带来好的第一印象。。但第一印象过后,美的重要性开始快速衰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说,iPhone多年来外观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它的“颜值”逐渐被习惯,其他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便如此,颜值依然非常重要,我们离不开第一印象。

孤友丁欣:很多创新性产品价格都很高,但大部分都华而不实,很鸡肋。于设计上而言,它确实有创新意识在里面,可实用度就很抱歉。所以,您是否认可有些消费者在购买一些产品的时候,是在为一件产品设计和他脑海中预期功能在买单,而两者在创新设计中有时融合度并不那么高?

林敏:在消费市场,有很多产品并没有好的实用性。很多时候是因为用户的第一印象产生的感觉,而造成的冲动消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健身房办置健身卡,很多人在办完卡后就不再去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要正确理解预期。《影响力》一书,利用了心理学的理论,探究了一些如何影响用户的决策行为的心理技巧,对理解预期很有启发性。

孤友王有滢:苹果的刘海屏刚上市时,国内手机公司一片批判声,现在这些公司却上市了一大批刘海屏手机,请您分析一下这个现象。

林敏:这个现象并不奇怪。比如,本土企业生产智能手表时,在已经做好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等待苹果手表的发布,为的就是能够与其进行比较,从而保持和苹果在设计上的相似。这与我之前提到的企业聘请海外设计师的心理是相同的,还是本土设计师对自己缺乏信心。当然,苹果的号召力是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即使苹果犯了错误,仍然会有大量企业在这个方向上继续跟进。这是一种稳妥策略,从市场角度上说,无可厚非。

孤友丁欣:我们认为,中国智造主要体现在技术、工业设计、营销品牌和模式创新上,这样利用更多知识的企业可以代表未来的中国智造。您认同吗?在您看来,哪些企业的设计及实用性上可以称为中国智造的代表?

林敏:这句话对中国智造的表述过于复杂,它应该与设计一样,能够用更加简单的话来表述,不仅仅要为专业人士所用,还要让普通百姓读懂。关于中国智造,我的观点是:

第1,​ 品牌很重要。在这个时代,一定会有更多的本土品牌走向国际舞台。

第二,品质很重要。只有好品质才能够提供足够的体验来支撑品牌。至于中国智造的代表,我现在还难以给出名字。因为本土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制造业。

孤友杨俊杰:国内很多企业的产品设计就是在国外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做些改动,然后说成是自己的,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你怎么看?

林敏:这是尝试走捷径的行为,但凡事都是没有捷径的。今天走捷径得到的,在将来还是要还回去。设计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从塑造品牌这个角度来说,这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取舍问题。

孤友王有滢:现在手机行业似乎有复古风要流行的趋势,这种老瓶装新酒的方式,您觉得能走的长久么?

林敏:这类似于时尚圈的“轮回”,流行风格在几年后就会再次演绎一遍,因为风格和视觉都和第一印象相联系,不管再美丽动人,看久了也会变腻,所以不用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