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眼中的自己是这样的: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如表6-35所示。
表6-35 富士康2017年主营业务
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等的专业设计制造。2017年富士康获得了3545亿元的营业收入。而在这之中,通信网络设备又是绝对的大头,按收入计,2017年获得了2145.01亿元的营业收入,占了总业务比例的60.50%,按业务毛利算更是占了高达81.42%。
富士康的主要客户(按字母排序)包括Amazon、Apple、ARRIS、 Cisco、Dell、HPE、华为、联想、NetApp、Nokia、nVidia 等,皆为全球知名电子行业品牌公司。报告期内,发行人对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合计数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81%、78.63%和72.98%,客户集中度较高。
显然,上面的通信网络设备,估计就是苹果的iPhone之类的。而这么高的客户集中度也让富士康成为一家看天吃饭的企业,而它的老天爷,也就是苹果了。
富士康财务分析如图6-39所示。
(数据来自富士康招股书)
图6-39 富士康财务分析
如图6-40所示。
近三年来,富士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28亿元、2,727.13 亿元和3,545.44亿元人民币,2016和2017年的同比增长分别为-0.03%和30.01%,不太稳定。而归母净利润则是143.50 亿元、143.66 亿元和158.68亿元,2016和2017年同比增长是0.11%和10.46%。
(注:本文定义,核心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数据来自富士康招股书。单位:亿元)
至于说盈利能力,就像笔者上面表格所看到的,富士康这家企业2017年的综合毛利率才10.14%,进一步扣掉三费的核心净利率更是只剩下5.89%。近90%的营业收入都被营业成本所吞噬,再扣掉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净利润更是薄如蝉翼。2017年富士康的净利率仅仅剩下4.48%。一个很明显的猜想是,富士康的利润都被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吃掉了。
要想自己有得赚,只能想办法砍自己的成本了。富士康来大陆建厂,无非是看大陆这边人工便宜。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前三十年所向披靡的秘诀之一。就像上善若水研究院所说的:“代工企业挣的实际上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在这里,可以进行更广泛的延伸,包括富士康对其他期间费用的管控,也是它生存发展的秘诀。如表6-36所示。
表6-36 2017年富士康期间费用率比较
依据富士康招股书上对欧菲科技等同行对比,笔者可以看到,富士康的期间费用率只有同行均值的一半。这里就是帮富士康从毛利的牙缝里砍下宝贵的利润空间了。
当然,做生意想赚钱要么薄利多销,要么价高不在乎量。富士康这么微薄的毛利率,周转率就显得很关键了。如表6-37所示。
表6-37 富士康的周转率
(数据来自富士康招股书)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富士康的周转率也确实高于同行,这个得给富士康点赞。
另外,富士康的销售收入和归母净利的现金含量也确实还不错。营业收入和销售现金流入接近1:1,卖出去的货,最终都能收回来钱。如图6-41所示。
(数据来自富士康招股书 wind 图为作者自制。单位:亿元)
图6-41 富士康收入利润现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