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
纳博科夫说:“伟大的思想只是空洞的废话。”
床前明月光四句,用白话说出来,没人听。
文字的最高境界是风格,即好文体加好文笔,读来上口,意思明白,随兴所至,整齐押韵。
从凡客体到鸡汤体,大众流行的密码就在这里。
重读佶屈聱牙的《訄书》,要看的也不是思想,而是表达思想的方式。
2015年1月10日
庞朴先生去世。
2002年在广州第一次读到一分为三论,即深为服膺感叹。高中时曾与父亲讨论过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明明是三分论,怎么矛盾论成了辩证法的核心?庞朴此论,解了我心中20多年的疑问。
三生万物,乃我中华哲学精粹。这个观念是世界观、方法论上看似常识,又极为深邃的洞见,却没有被充分认知。国人大脑还是被矛盾论统治。
《浅说一分为三》,值得一读的哲学著作。
一二三,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可以是人的问题。
2015年1月13日
如果你想与众不同,不想随大流,又为与外界格格不入感到困惑、焦虑,这本《世界是怪咖的》可以给你提供足够的观念武器。
2015年1月24日
1996年,我第一次看到索罗斯著作《金融炼金术》,有两个观点印象深刻:
(1)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成了畅销中国20年的鸡汤。
(2)自反性:类似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即佛家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看见的,都不再是原本状态。逻辑结论:认识到的,都不是真实。
这句话不是退休留言,不是新闻: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想获得财富,就得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知之前退出游戏。
2008年,我看到的最初翻译是:在公众识破之前退出来。识破比认知更准确。
2015年2月21日
《互联网黑洞》是一本戳破互联网世界游戏黑幕的书,所以它不会流行,因为教人如何耍流氓、赚大钱的文章、著作最流行。
《移动互联新玩法》研究的是如何击溃堡垒、翻身做主人的书,简言之,希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善良、智慧击溃宵小妄人。
2014年,如果不是读了《互联网黑洞》,就不会这么快写出《移动互联新玩法》。
洞爷说:“只有互联网可以救中国。“我赞同。
我要说:“移动互联带来的社交化生意、生活、生态,是值得期待的。一种新的人际组合形态在诞生。虽然这个新生命体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庞大,但是它未来是会改变社会结构的,乃至改变人性结构与政治结构。”
2015年2月23日
对那些“常年”读书神速、写作神速的人,我心怀疑虑:
读书快,只能说明两个问题:囫囵吞枣,或者所读者肤浅,没有第三。
写作快,也只有两种情况:满纸废话,或者习于抄袭,没有第三。
我说的是“常年”,不是有时。读书有时快,神速,是有的;写作有时快,神速,也是有的。常年如此,都是扯淡。
2015年2月24日
著作者的三难:
一难不抄袭。古话叫:“唯陈言之务去。”
二难不无病呻吟。看莫里哀的喜剧《无病呻吟》可知道此病是何症状。
三难不说废话。一句话说明白的,不要长篇大论;一页纸说明白的,不要写一本书。
2015年2月26日
研究不是思想,学问不是智慧。
尊重学问,是个美德;
敬畏思想,是种品性。
仲昭川《互联网哲学》序:
仲昭川:互联网时代的鬼谷子
自从有了互联网,所有人都变成了专家;自从有了社群,所有人都变成了皇上(群主);自从有了心灵鸡汤,所有人都变成了仁波切。
这一切,都被老仲归入《互联网黑洞》要戳的互联网泡沫:
老仲是搜索决定论的创导者。至少在网页互联网时代,搜索决定一切——从谷歌亚马逊到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收入里,已显示了搜索的创收能力。但是,搜索让人富于信息,却贫于思考。
更可怕的是,搜索引擎成为生意后,搜索结果可以被随意改变。搜医院等关键词,主页乃至前两页都被各种晋江帮霸占的网页上,你还能获得有效信息吗?搜索时代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一幕皮影戏:你能在搜索引擎上看到的,不是你需要的信息,而是可以为“看不见的手”创造潜在创收机会的“收买”信息。
对于社群里的众生态,老仲将其视为人类退化的一个最新进展:人类社会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大小小的群体都在重新组合。廉价的社交是一群寂寞者抱团取暖,人越多,越无聊。
对于微博上的大神,老仲洞若观火:互联网是大众的,大众追逐明星、喜欢娱乐、崇尚主流。智者天生与大众无缘,在网上自动被划为脑残一族。很多智者不得已学会了大众的语言,进而尝试着摆弄群体智慧,很快进入捷径,越发轻车熟路。无需建立军队、发动战争,便可以孤独地建立自己的王国。不厚道的智者,都会给自己的智慧起名叫“互联网思维”。
古来圣贤皆寂寞。
老仲显然不是那个“不得已学会了大众语言”的智者。大众无疑可以、甚至是迫不及待被智者驯养、洗脑,不知不觉之间变成捍卫他人信仰的脑残粉,智者则可以享受被追星的快感。
我在阅读《互联网黑洞》后说过,此书是30年来财经著作里绝无仅有的佳作。2014年谈论互联网思维的所有人,只要没有读过《互联网黑洞》,我皆认为是浅薄的附庸风雅之徒。仲昭川2015年的这本新书,让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思想之光,可与《世界是平的》、《失控》、《数字化生存》等共放光彩。
仲昭川这本新作,我对它只有一句评论:此书足以让中国在世的所有哲学家、思想家花容失色。
2014年春节后,我偶然阅读了《互联网黑洞》,此后邀请仲昭川在“私聊会”群里做了六次专题讲座。五月下旬去北京,老仲在给我2015年新书《移动互联新玩法》的序里回忆了当时场景:第一次见面,便是他千里走单骑,从上海来北京直奔我家里,喝茶到凌晨三点半。只记得从头到尾都是他在说、我在听。并非插不上话,实在不舍得打断他,属于火花四溅型的。
我对当日最吃惊、印象最深的,是老仲告诉我《互联网黑洞》成书的经过,这次他披露在新书里:
《互联网黑洞》虽是我二十年感悟积累,但写作过程只有三周,横跨一个春节。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本厚书,莫说别人,我自己都不信。究其原因,是写作中的极端状态。思考的成分不多,几乎是记录。仿佛冥冥之中有人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我不得不遵命似地,一口气搬到纸上。每到半夜就自动困倦入睡,第二天一早又是满心灵感。按我固有写作习惯,即便胸有成竹,斟酌推敲也破费功夫,这次却文如流水,逐渐确信:有种力量在驾驭我的写作。
21天写作近30万字的著作,不要说是思想著作,就是小说也是不易。何况其中内容,涵括极广、思虑极深、行文流畅、语句优美,时有足以成为流行鸡汤的格言警句。这样的写法已近天才式创作:与贝多芬、莫扎特等精灵一样,文字与音乐一样,有时是从天而降的,不过假于一人,为宇宙天道发声而已。
上古三经(《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圣经》、佛经也都有这个特征:人类的绝顶智慧,都像黑洞里偶然“逃出”的光明,照亮人类文明,却不知从何而来!
老仲此书是互联网世界黑洞里发出的未来之光,是打通互联网世界与东方道学之间的隔阂,也就是要破互联网是西方产物、科技产物,与东方智慧无缘的流行见解。老仲说:互联网带来了对宇宙、生命、社会的重新思考。本书剖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生命、生存、生活,帮助人们建立信仰、信念、信任。
与老仲一样,我们对互联网时代寄予无限希望。老仲说;只有互联网可以救中国。我赞同。我要说:移动互联带来的社交化生意,生活,生态,是值得期待的。一种新的人际组合形态在诞生。虽然这个新生命体没有想象的那么快长大、庞大,但是她的未来是一定会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乃至改变人性结构与政治结构。
我的《移动互联新玩法》里计划有一章写“新人性”,现在看来,可以省点笔墨,读者从老仲这部巨著里吸取营养,够了。
作为序言,不想对老仲著作进行导读。优秀的思想作品就像老孔庄佛,你可以引用其中格言警句,却很难总结核心思想。一来所有导读的文字都长于原文,属于“过载”信息,形同干扰;二来导读等于让读者吃口水茶,你喝到嘴里再吐出来让别人喝,叠床架屋。
真正优秀的思想著作,都既不论证,也不辩论,而是在诉说、甚至倾诉:《论语》里还有不少“场景”,《老子》、《孙子兵法》里基本没有任何案例,后两者在思想的纯粹性、系统性或者说穿透力上,显然比《论语》要强。
老仲的笔法,文气很长,文风简约,严格地说,叫行文霸道:没有引文,没有论证,想说的就一笔倾泻,说完就了。因此老仲的著作,既有结构,又有跳跃;可以说它各章节之间是有逻辑关联的,也可以说它是并列并联的。这样的著作,简化就是谋杀,归纳形同歪曲。
我并不同意老仲的不少论点:人类物种退化论(我是绝对进化论的信徒,人类在体能上、物质文明、精神世界、社会组织、人性结构等上,都是在进化而不是退化);太极图世界观(太极图是一个世界观的模式,却不是世界观本身,无序离散、随机漫步也是一种世界观图式)。
可是我不得不为老仲的思维广度、深度、高度而惊叹:道、经、技三层结构下,分列出六十四篇分论,这是暗合易经六十四卦的格局。将易经的上下两部分改成三层面,倒也契合“一分为三”的世界观:《老子》其实是一分为三论的始作俑者。后世儒家在倡导矛盾论的时候,最害怕的恐怕就是道家无言的嘲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一分为三论,我也即兴写过一段文字:一分为三,颠覆了矛盾论,在我看来就是说了常识。上智与下愚,皆是一,不移也。可上可下,为三。不上不下,则二;二而不能三,是为二B。三而不能一,是为小三。往复循环,道通为一。下愚之一,纯一也,蒙也,昧也,不可移而可驱,故驱之二则二,驱之三则三。上智之一,可二不二,能三不三,不移亦不可驱,故实相而臻于无相。何为无相?一摄万象,万法归一,是为无相。
生活里,二B是一群神一般的对手:什么都一知半解,却彷佛都是仁波切,随时给他们的反对者送上傻逼的帽子。小三是一群猪一样的队友:你给她点吃的,她会给你全套莞式服务,否则,小三立马会“作”(Zuo)成检举揭发者。
当下中国的思想界,极左派大多是二B,“上面”说的都是对的;极右派多数是小三,外国月亮都是圆的。
中国之问题真是独裁与民主的体制问题?如今多少“自由派学者”在为慈禧、袁世凯翻案?多少文化人在怀念民国时代的教育自由、甚至日伪时期的国学教材?这些人是否还有一点历史常识:一个主权、民生都没有的国家,要文人的自由有何意义?面对这帮钱谦益、胡兰成的拥趸,我只能说:一个没有思想深度的大国,能不被分裂陷入混乱,就已是万幸。
中国近300年的落后,带来的是一场文明的整体溃败,这一点毋庸讳言。但溃败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全盘性改造中国社会必要,全盘性否定中华文明却是错误。我一直“无理”地倡言,中国只要有100年内部和平,则元气可复;再50年,则元神可复。元气是力量,元神是思想。互联网的到来,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也是世界接纳中国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问题之大义。
让这片土地,用安宁的时间换回一点思想的空间。什么政体,从来都不是思想的障碍。相反,在互联网世界里,思想是一切的前提,小到个人成功、爱情朋友,大到民主、自由、世界和平。老仲说:大智慧在生态中是第一生产力。
仲昭川此书,生逢其时,是这场元神恢复进程里的一只响箭。此书将树立一个标杆: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形态,应该是什么样式。此书不仅对于中国思想的复兴有价值,也必定可以进入人类精神史册。
希望读者不要心急,将此书放在身边,随时翻阅,找到解决思维困惑的钥匙;最好将目录抄写十遍,所获也自不少。我给自己的任务,是运用移动互联新玩法,为这本书畅销中国以至于全球做点贡献。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时代,也是新自然、新世界。互联网让中国有了一次平等参与世界游戏及游戏规则制定的机会。天赐互联网,中国有了一次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中国在世界政治、金融、产业版图里正在扮演越来越重的角色。那么,是否也到了中国思想登场的时候?如果是,能代表中国思想境界的,决不会是博学鸿儒的高士,而是如仲昭川这类憋不住要超越思考的“山野”高人。
互联网的平等化,于社会公平是个好事,于个人品性却生出一大恶果:很多人忽视了知识、智慧是有等级的。深思熟虑与漫不经心的思考结果,怎么可能等量齐观?高山与平原如何可以平等?海水不可斗量,可是偏偏有人要做这个斗。不知在思想高峰面前敬畏的,多是妄人。动辄将西方著作挂在讲座前砸晕听众的,不是掩饰不学无术,就是附庸风雅,亦是妄人。
古往今来,真正的思想,并不在象牙塔、螺丝壳,而在草莽云雾间。空谷之音,才能穿越千古。仲昭川此书,有《鬼谷子》的超然智慧,《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沛然气势,我读之醒脑、振奋、内心激荡。未来读这本书的会有万千人,必会有万千种气象,则此书之利,非一言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亦非常道也。
我为老仲喜,为新书贺。谨序。
2015年2月22日
为什么读书
有人说现在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未免夸张,但码字的人比读书的人多倒是现实。以正式出版物来说,也确实进入了“知识过载”的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还可以将大学及省级图书馆的某类(按图书分类法)图书全部通览一遍,比如,德国哲学、文化与历史,政治学等,那时出版物没有现在这么多。如今要将某类图书通览一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读书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读什么,而是如何读。书有各种读法。
中国古人是以“书无未尝经我读”为博学的,即博览群书。近代出版业兴起后,已经没人敢讲这句话,改为“书无未尝经我眼”,即部分精读加“书皮学”。书皮学是史学家史树青先生发明的治学术语,一种通过阅读书籍目录达到通晓要点的读书方法。
到了互联网时代即进入21世纪,过眼的话也不敢讲了,以古今读书著书量号称第一标榜的李敖,也只能说要先凭感觉决定是否“翻”一本书,看一眼就不翻的书已占大部分——当代作家的作品基本上是不看也不翻的。
净空法师提出了一个学佛法门,即“先通一经,再博览群经;一经不通,不读他经”的读书方法,贯彻了佛家“入(戒)则定,定生慧”的学习路径。
上述读书方法的差异在于,前者求博闻广记,视野开阔;后者则重在精研义理,树立主见。两种读法之效果,本质不在读法本身,而是取决于所读之书。没有名师高人指点,采用后面方法读书的人难免思想枯涩,甚至落入观念鄙陋狭隘的陷阱。
佛经之所以可用净空法师的读法,在于佛学里较通俗的经典如《金刚经》、《阿弥陀经》等,都是一经涵盖了佛学主要义理,故一经通,而群经亦通。同时,由于佛学经典繁多,经律论三藏(《大藏经》)卷帙浩大,宗派支流众多,读佛经若先博览,必然流入“法障”,最后茫无所得。
大部分人读书只能走“博中求精”的路子,即根据自己的偏向,在众多书籍里选择最感兴趣的著作深入精读,也能逐步有所领悟,这是视野与悟性决定效果的读书路子。至于通过读书实现了什么效果,这就不是读书方法本身可以带来的,而是读书者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佛家所谓根器禀赋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读多少书合适?这件事情最纠结。
读多了,影响做事的时间,生出书生气,难免不够圆滑;读少了,不是坐井观天、浅薄狭隘,就是东鳞西爪、漫无主见。
读多少书合适,这事很难断定,唯一能适用所有人的建议是,读书是让一个人在物质生活、生理生活、社交生活之外构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活动是另一种途径)。读书的习惯意味着一个人逐步养成一种知性的生活维度,这种知性维度是一个人摆脱生活烦恼(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人)乃至生命烦恼(佛学之八苦)的一个重要工具。
杨绛说自己通过翻译柏拉图的《斐多》,化解钱钟书、女儿先自己去世的痛苦。写书、翻译、读书,在人生的某些不可抑止与改变的痛苦时刻,都会产生同样的作用。书是人类朋友,正此之谓吧!
还有一种读书法引用陶渊明的话,曰:“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这话说起来风流倜傥,其实是不知深浅、误人子弟。陶渊明的话是描述自己成名之后的读书状态,却被引用给初学者,岂不是解药成了毒药?
魏晋是少年天才辈出的时代,个个早熟,个个早出名,王弼注老,向秀解庄,皆少年成名,陶渊明文中的不求甚解,是表达对现实“解也无奈”的哲学感受,不是指读书方法。否则,陶渊明哪里会成为中国文人里“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经典符号?
在今天浮躁与焦虑的时代,愿意读书的人,还是把自己的嚣张狭隘之心放下,认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探其精华,然后决定取舍。读书的乐趣在于与作者交流(神交古人)甚至论战(隔世辨析),而不是在书里找与自己相同或不同的观点。
若要以己衡人,先提升自己的学问高度(博览群学、卓有识见),否则就成了武大郎选壮丁,于自己的智识成长无益。但真学问家大多无傲高争竞之心,多能随机接引、因才而教。
无论精读或泛览,既读之,就要索其精华,或者干脆不读,也不要未读完、读懂就随意臧否。读书的过程及感受,反映了一个人的根器气禀。
我是越读书越觉得读得太少、读得不够透彻,“书有未曾经我读”是深植内心的隐隐忧虑。若要评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习惯把相关材料及背景尽量搜集阅读,摘其核心论点、论据,才会做出附议或驳论。否则,一般只做表态或引申个人感想这种与原文有关又无关的点评。
第三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读书无用论与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读书如交友,也可能遇人不淑,不读书还是一个明白人,读书反而读成了思想残废。这种现象的存在,并无损于读书对人类及个人的价值。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改变世界,有澄清宇内之志,还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托古改制、索隐历史、影射现实,本文不谈这些读书的宏大效果,讲点纯属个人的读书效用。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疑是真的,也并非封建思想余孽。但是否实现这种读书的好处,就要看个人的际遇,并非读书本身可以达成;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倒是在每个读书人身上都可以感受到的。
读书对男人的影响很大,男性知识分子从巍峨大家、谦谦君子到书呆子、酸秀才,甚至斯文败类、阴毒笔吏,各种类型都有。在女性身上,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却呈现出两类清晰的面貌:终身读书的知识女性的面庞、体态、举止无不散发一种独特的知性气质,如杨绛、资中筠等,远非社交场上的时尚名媛可以比肩。
知性生活是个人生存的一个维度,这个空间具有内在的自足性。获取知识的读书过程,给了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呈现人生的机会。从个人的终极角度看:读书,或许是让我们以一种内心丰满、行止优雅的方式老去的最好选择。
附:博纳睿成书架清单
思想史(世界):
(1)《20世纪思想史》(上下卷)
(2)《人类思想史:冲击权威》
(3)《二十世纪思想史年表》
(4)《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
(5)《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
(6)《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思想史(中国):
(1)《中国文明史》(上下)
(2)《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3)《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4)《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
(5)《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第一卷)
(6)《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
(7)《中国站起来:我们的前途、命运及精神解放》
(8)《超限战》(白金纪念版)启示反制日本新思维
历史:
(1)《中国人史纲》
(2)《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3)《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
(4)《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5)《许倬云观世变》
(6)《春秋大义》
(7)《贾志刚说春秋》
(8)《大秦帝国》
(9)《图解推背图:中国古代第一预言奇书》
(10)《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
(11)《浩荡两千年》
(12)《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
(13)《大中国史》
(14)《中国历史演变长卷图示》
(15)《中国商业史》(上下、插图珍藏本)
(16)《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上下)
(17)《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
宏观经济:
(1)《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
(2)《多难登临录:金融危机与中国前景》
(3)《市场的逻辑》
(4)《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5)《中国牛市》
(6)《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7)《中国经济增长报告: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8)《无赖经济学》
(9)《世界金融五百年》(上下)
(10)《第六帝国——罗斯柴尔德家族秘史》
(11)《银行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
(12)《国家的破产》
(13)《断裂线——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冲突》
(14)《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15)《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
(16)《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17)《刘军洛: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
(18)《中国漂亮50:寻找未来增值百倍的50只金股》
(19)《被绑架的中国经济:多角世界的金融战》
(20)《反热钱战争——中国人财富保卫方略》
(21)《全球经济突围》
(22)《大崩盘:次贷扭曲的世界》
(2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24)《大国衰落——沦陷的美国经济》
(25)《智胜通货膨胀》
逻辑与思维:
(1)《浅说一分为三》
(2)《简单的逻辑学:一本小书彻底改变你的思维世界》
(3)《逻辑的力量》(第3版)
(4)《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跨学科研究》
(5)《思维迷宫》(爱智书系)
(6)《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7)《论证2》
(8)《半知一解:世界经典趣味哲学》
(9)《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
(10)《错觉: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转身就忘或自命不凡》
(11)《富爸爸创富必读教程》(共五册)
(12)《富爸爸•富人的阴谋》
(13)《超常思维的力量:与众不同的心智模式改变你》
咨询同行:
(1)《洞察中国:中国企业跨越式成长之路》
(2)《软性制造:中国制造业浴火重生之道》
(3)《未来的企业:中国企业的智慧转型》
(4)《就这么做产品》(第2版)
(5)《就这么做产品:IT产品实战工具与全景案例》
(6)《就这么做创新:体系、方法及创新地图》
(7)《品类战略:定位理论最新发展》
(8)《方向:中国企业应该学习什么》
(9)《麦肯锡传奇》
(10)《麦肯锡本色》
(11)《得女人者得天下》
(12)《跨界战》
(13)《重整河山——王志纲工作室战略策划实录》
(14)《720°品牌管理概念与运用》
(15)《波士顿战略观点》
(16)《2小时品牌素养》
(17)《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
(18)《终结营销混乱》
(19)《在中国,做咨询——正略钧策管理咨询的实践》
(20)《活路——制造型企业的品牌征途》
(21)《一度战略》
(22)《完美咨询:咨询顾问的圣经》(第二版)
(23)《三度修炼》
(24)《品牌知行》
(25)《胜任力资询》
(26)《顶级咨询》
商业思想:
(1)《商业模式新生代》
(2)《创造商业头脑的7种框架力》
(3)《日本长寿企业的经营秘籍》
(4)《销量为王:中国企业征战在全球市场的制胜法宝》
(5)《中国式营销:最适合中国企业的方法与案例》
(6)《让增长改变命运:以小博大的企业成长之路》
(7)《水平组织》
(8)《重构商业模式》
(9)《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
(10)《商道逻辑:成功商业模式设计指南》
(11)《完美竞技》
(12)《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
(13)《再造卓越》
(14)《小就是大》
(15)《企业架构——价值网络时代企业成功的运营模式》
(16)《忽悠外传》
(17)《快公司 快战略》
(18)《寻找创业沃土》
(19)《深入价值评估》
(20)《钱途—就这样拿到风险投资》
(21)《利润圣经》
(22)《奢侈孕育品牌》
(23)《奢侈品品牌管理》
(24)《高价也能畅销——奢侈品营销的七项法则》
(25)《“洞”人心弦:一个广告人的洞见与事件》
(26)《百年基业——战略定位的理论与实践》
(27)《赤裸的公司:透明化时代将如何推进企业变革》
(28)《发现商业模式》
(29)《精细化增长》
(30)《赔钱时代:商业模式里的利润种子》
(31)《流程管理》(第3版)
(32)《公司能力分析:确定战略能力》
(33)《决胜赢利模式》
(34)《领导力》(第3版)
(35)《冠军商道:中国冠军企业为什么赢》
(36)《反思:可持续营销》
(37)《专注——解读中国隐形冠军企业》
(38)《管理百年》
(39)《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
(40)《突破瓶颈》
(41)《6个月扭亏为盈:企业变革大手术》
(42)《利润模式》(珍藏版)
(43)《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
(44)《战略管理思想史——论战略管理丛书》
产业与市场:
(1)《轻公司》
(2)《中国食品产业地图》
(3)《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
(4)《中国流——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
(5)《美式营销战:美国行业营销经典案例》
(6)《快递争霸战》
(7)《奢侈品之战》
(8)《中国企业黑洞》
(9)《中国消费“黑幕”调查》
(10)《转基因之争》
(11)《粮食战争》
(12)《曾经德隆》
(13)《正在爆发的物联网革命》
(14)《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15)《亿万市场——洞察中国新兴消费群》
(16)《小趋势》
(17)《大事件——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
商业工具:
(1)《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2)《用图表说话:麦肯锡商务沟通完全工具箱》
(3)《品牌标识创意与设计》
(4)《美国视觉传达完全教程》
(5)《A4纸工作法:一张A4纸轻松搞定你的工作》
(6)《六双行动鞋》
(7)《六顶思考帽》(全球创新思维训练第一书)
(8)《美第奇效应:创新灵感与交叉思维》
(9)《量化管理出效益》
(10)《营销量化指标》
(11)《增加值:品牌驱动增长炼金术》
(12)《终端阵地战:零售终端导购与促销技巧》
名人:
(1)《毛泽东箴言。
(2)《孙中山箴言》
(3)《圣雄箴言录》
(4)《疯狂企业家》
(5)《乔布斯语录》(首次汇编乔布斯的毕生箴言)
(6)《一胜九败:日本新首富柳井正的创业人生与商业哲学》
(7)《诚品副作用》(台湾文化地标诚品书店传奇缔造)
(8)《快胜——ZARA极速盈利模式》
(9)《智弈——没有输家的博弈》
(10)《第一团队:携程与如家》
(11)《谁人不识宁高宁》
(12)《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
中国文化:
(1)《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2)《汉字书法之美》
(3)《写意论:九方皋相马法疏证》
(4)《历代诗论选释》
(5)《六朝美学史》
(6)《魏晋文举要》
(7)《绝版魏晋》
(8)《老子传(余世存著)
(9)《护生画集》(六册精装)
(10)《我读石涛画语录》
(11)《吟赏风流:范曾畅论大画家》
(12)《吟赏丹青》
(13)《范曾谈艺录》
(14)《郑板桥对联赏析》
(15)《国学拾遗》(林语堂悟解国人智慧的根基)
(16)《世相物语》
(17)《余秋雨——摩挲大地》
(18)《余秋雨——寻觅中华》
(19)《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20)《仓央嘉措诗传》
(21)《纳兰容若词传》
(22)《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23)《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24)《南唐二主词校订》
(25)《人闲桂花落:隔花初见唐宋的诗人们》
(26)《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
(27)《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
佛学:
(1)《智慧行(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2)《悲欣交集》
(3)《非常金刚经》
(4)《花雨满天悟禅机:李叔同的佛心禅韵》
(5)《李叔同<晚晴集>讲记:百部佛经菁华录》
(6)《认识佛教:路正才能拜真,净空大法师讲教的入门精髓》
(7)《南怀瑾说佛: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8)《话佛93章》
(9)《禅宗公案》
(10)《般若禅:读懂<心经>的快乐智慧》
(11)《八戒说禅——<六祖坛经>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