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笔者亲自投资并辅导的一个成功创业案例。
在投资进入期,这是一个科技项目,主角是一位资深硬件工程师A。小A对于IPTV有深刻认识,并且全盘掌握其开发技术。
小A对于研发管理有独到见解与实操经验,而且创业之前在某著名企业中央研究院从事开发及开发管理工作多年。
该创业项目的愿景是成为IPTV机顶盒的最大制造者。
有了愿景,在确定方向时,顾问与创业团队就进行了多次严肃而深刻的探讨。
毫无疑问,研发团队希望整点高大上的东西。因此开发IPTV原型机成了创业者及研发团队第一优先的工作。
管理顾问认为,作为一个新产品,没有历史数据能够证明他的市场规模与效益。所有一切的愿景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因此,即使是我们都深信这个产品代表行业的未来趋势,我们也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加之,小A的创业属于白手起家类型的,缺乏很多方面的资源。因此,顾问建议主要的创业者,把研发工作分解安排给团队成员后,自己梳理以往工作中积累下的客户资源,看看能做点什么。
经过一梳理,发现在原来工作中积累的客户需要我们的这位A工程师提供技术建议,并且愿意从A工程师这里采购一些关键元器件,利润不高但可以稳定盈利。一般而言,做经销的风险比作全套流程要短很多。顾问与A工程师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小块吸引力不大的业务后,非常开心,要求A工程师克服工作量上的困难,把这块业务坚持下来,使产品研发期有一块能盈利的保障业务。
当研发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刻,A工程师几乎要放弃元器件供应业务。顾问经过分析,郑重建议,在前景未明朗时,我们不能减少自己的可选项。战略就是不断提升我们的可选项的质量。如果前景未明朗,减少自己的可选项,那万一另一个可选项不存在,岂不是一脚踩空,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
历尽千辛万苦,A工的产品开发出来了。但是,发现如下两个事实:第一,往市场上铺货要的资本太大不是我们能承担的。第二,想找到买我们方案去制造IPTV机顶盒的客户,这个流程不是该创业团队所熟悉的,估计半年之内,无法走通这个流程。
经过顾问与创业者的透彻沟通,方向的调整成了最合理的选择。在发展方向上,我们选择了“之”字形路线,该公司由开发商身份,摇身一变变成了最懂技术的元器件供应商(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差异化的业务)。因为看好该A工的成长和公司的发展前景,笔者参与投资和全程辅导这家公司。靠着自己的技术功底,A工带着创业团队,连续三年实现了年均150%的增长。走过了初创企业都会遭遇的泥泞期。
方向是布局后的运动。确定企业方向时,要根据愿景、客户、资金、技术、团队、供应商进行谋划,同时要因时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