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象数,到此才算完备

那么,“河图”、“洛书”经陈抟老祖传出,其依据何在?即便上古时代真是有神龟、龙马负图驮书而出,也得在理论上有落处啊!对于这个问题,蔡沈在他的《洪范·皇极》中给出了答案:

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卦者,阴阳之象也;畴者,五行之数也。象非偶不立,数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数之始也。

——[宋]蔡沈《洪范·皇极》

“河图”、“洛书”的具体内容,我们这里就不研究了,不然的话,《洪范》正文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讲到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我以前讲的《易经系辞大义》,里面对“河图”、“洛书”的数理模型有比较详细的讲解。

我们这里只是要看明白这一点就够了:“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圣人画易经八卦的依据,是从河图的数理来的;“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圣人讲叙“洪范九畴”,其五行之数的依据,则是来自于洛书的数理。“卦者,阴阳之象也;畴者,五行之数也”,古圣画八卦,展现的是乾坤阴阳之象;古圣叙九畴,传递出来的是天地五行之数。蔡沈的确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把这套数理系统梳理得很清楚。他还讲“象非偶不立,数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数之始也。”《易经》是通过卦象表现出来的,“圣人立象以尽意”嘛,那一定是立一阴一阳之象,一定有如太极图一样是相互对偶平衡的,所以“象非偶不立”。而《洪范》九畴之数是“非奇不行”,一、三、五、七、九,奇数才能打破平衡,才能使万物产生运动和转化。总之,这是“奇偶之分,象数之始也”,古代易学所讲究的理、气、象、数,到这时才算完备起来。

其实,“河图”、“洛书”都是宋代才出现的,与其说它们是《易经》阴阳象学的基础,是《洪范》五行之数的基础,不如说它们这套数理模型,是对《易经》象数和《洪范》五行之数的精要总结,是对《易经》和《洪范》的抽象图解。

从宋代的邵雍开始,先天易学形成了最著名的流派,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实,“先天八卦”虽然打的是伏羲画卦的旗号,其实并不是先出现,是宋代才成形,反而比“后天八卦” ,也就是“文王八卦”要晚出。现代所通行的“命理之学”,是宋代以后才真正形成完备的体系,包括“子平术”,徐子平所创的四柱八字之术,也是在北宋时期完成。总之,在中国古代所有这些数术之学里,无一不带有“洪范九畴”的影子,其对中国人的影响,不管是主流意识也好还是民间风尚也好,千年之下,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