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孟全称:“鲁花这些年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就是由于在坚持爱心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通过创新,我们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含金量,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鲁花发展到今天,所有的成绩的取得都是持续不断追求创新的结果。”
鲁花谈创新,首先在研发。鲁花重视研发,不是喊喊口号而已,而是从制度建设开始就落到实处。每年要把两三个百分点的销售收入投入到研发中,是鲁花雷打不动的硬性规定。当然,不要拿这两三个百分点的研发投入和华为10%的研发投入相比,毕竟食用油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也仅有两三个百分点,研发费用投入平均为0.20%(2017年行业统计)。仅2006年一年,鲁花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便达到了8000万元,接近鲁花在央视上的广告投放。孙孟全认为:“这笔钱不仅仅是花在了科技创新上,更是花在了消费者的身上,是为消费者的健康而投入,就是再多也值!”
注重研发人才的聚集和研发设施的建设,也是鲁花科技创新的经验。早在2001年,鲁花便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以研发花生制品为主要方向的科研中心,19位中外知名的科技专家成为该中心的首批顾问。在此基础上,鲁花在2004年又将科研中心进行大刀阔斧地扩建,投入巨资购买来26套大型精密分析仪器,高薪引进148名工程技术人员,并聘请26名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常年科技顾问,还挖来了青岛植物油厂的退休总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
鲁花科研中心成为山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的花生分中心。鲁花集团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单位”,这让鲁花科研中心成为莱阳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2009年11月,“中国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鲁花集团成立,孙孟全当选为联盟理事长。联盟经国家科技部认定,由鲁花集团、山东花生研究所和江南大学为核心单位,联合21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共同组成联盟理事单位。联盟总体目标是,以研发花生产业高新技术为目的,力争使中国成为世界花生科技强国。发展花生产业,提高油脂产量,这对保障我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缓解我国植物油过度依赖进口的严峻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底,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鲁花集团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合作共建鲁花花生产业院士工作站。该院士工作站针对花生产业技术瓶颈开展技术攻关,主要围绕花生良种培育、繁育推广、栽培技术、基地建设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
除了引进外脑,鲁花在企业内部也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在鲁花集团,不管是转正还是晋升,都要将创新成果作为硬性指标考核。鲁花要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嘉奖。仅在2017年,鲁花所有油厂的创新项目受到厂级表彰的就达1020项,中心级别的创新项目达到486项,集团创新项目达到232项。鲁花要打造创新型企业,通过创新做成百年企业。
鲁花最重要的研发创新,要数对“清除黄曲霉素”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攻克。
1960年6~8月间,英格兰南部及东部地区死亡10万支火鸡。解剖火鸡尸体,可见肝脏出血坏死以及肾脏肿胀。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调查,从巴西进口的饲料花生饼粉中分离出黄曲霉,并发现是黄曲霉产生的毒素造成火鸡的大量死亡。黄曲霉素从此进入人们的视野。1979年,印度西北部农村发生食用霉变玉米106人死亡的严重事件,也与黄曲霉素有关。
黄曲霉素是一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发现的极强的化学致癌物质之一。它不但可引发急性中毒症,而且长期少量食用也可引起癌症。产生黄曲霉素的霉菌广泛分布于空气和土壤中,能够在不同的自然底物上生长。水分或相对湿度是影响黄曲霉生长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受到黄曲霉污染的谷物或坚果,都与收获时没有充分干燥且储存温度较高有关。黄曲霉素耐高温,在烹调过程中不会被破坏。
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黄曲霉的农作物之一。黄曲霉素为什么对花生具有极高的亲和性?这是因为花生荚果在地下发育成熟,与土壤微生物有很长时间的接触,这使得它比其他农作物更易受到黄曲霉菌浸染。
广东等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潮湿,花生在生长、储存过程中易滋长黄曲霉素。相对来说,越往北方去,湿度和温度就越低,就越能防止黄曲霉的生长,也就更能保证花生的质量。所以,辽宁省的花生产量虽然不高,却成为中国重要的优质花生出口基地。
世界各国对花生食物中的黄曲霉素都有严格的规定。欧盟自1999年起实施国际上最为严格的黄曲霉素限量标准,食用级花生的黄曲霉素限量为4微克/公斤(相当于10亿分之4),而中国的标准为20微克/公斤。由于中国出口欧盟的花生多次检出黄曲霉素超标,欧盟于2002年2月开始对中国花生采取特殊严检措施。同一年,日本新生效的《食品卫生法》,对进口花生丁酰肼(一种喷洒农药)的检测由过去的小于等于0.1PPM修改为“不得检出”。这两项规定使得中国原本要输入欧盟和日本的花生严重受阻,到最后不得不全部转为内销,由此带来中国花生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2003年中国花生产量大降,此后多年低迷,与此不无关系。
黄曲霉素的问题,不能不引起花生油厂家的警惕。
早在1988年,青岛植物油厂负责起草的《浓香花生油》国家标准中,就列入了“黄曲霉毒素B1不得检出”的条款。当时的浓香花生油主要用做出口,对原料控制严格,而且产量不大,还容易做好黄曲霉素的控制。可是,随着花生油厂家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对花生的收购量也越来越大,加上中国的花生种植以小农为主,很难避免从农民手中收购的花生原料中被混入少量发霉的花生。花生油厂家只能想办法在加工过程中把黄曲霉素去除。
在花生油的加工过程中,压榨法中对花生进行蒸炒等高温环节可去除60%以上的黄曲霉素。浸出法中的加碱精炼或加入漂白土吸附,可以去除大部分的黄曲霉素,使油脂中的黄曲霉素含量降至允许标准以下。不过,即使是浸出工艺,也很难做到100%去除黄曲霉素。
正规厂家要完全清除黄曲霉素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土榨花生油。一些小作坊式的花生油厂加工工艺简单,通常只有花生去壳、加热烘烤、压榨出油、过滤沉淀四道工序。在加工过程中难以将霉变的花生过滤出来,缺乏精加工和检验,难以达到食用油国家安全标准,容易出现黄曲霉素B1超标现象,有的甚至超标数倍以上。
2018年8月13日,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联合顺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行动,在顺德区陈村一杂货店内,成功查处店主夫妇黎某和赵某非法销售土榨花生油。经广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所检验,黎某、赵某所销售的土榨花生油检出黄曲霉素B1含量为160μg/kg(标准要求为≤20ug/kg)。2018年以来,当地共查处花生油黄曲霉素B1超标案件35起。不仅是佛山市,广东省许多地区都流行吃土榨花生油。在土榨花生油旺销的背后,却是黄曲霉素在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如何将花生油中的黄曲霉素去除干净,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鲁花研发的重点。
对于黄曲霉素问题,鲁花关注已久。
2006年,鲁花宣布发明了“去除黄曲霉素工艺”,而且做到了在去除黄曲霉素的同时,不改变植物油营养、风味等品质特征。2009年,鲁花该项核心技术——“一种除去黄曲霉素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标志着鲁花的长期努力获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该发明专利书称:“采用物理方法、利用紫外线照射使黄曲霉毒素全部分解去除、操作过程不受任何外来污染、不改变被处理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固有风味、机械化程度高、处理能力高、适用于连续性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为了保证将黄曲霉素去除干净,该发明要求安装最多达到20个的紫外线裂解装置。
虽然该专利称:“不改变被处理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固有风味”,但也有院校研究人员认为:“(紫外线杀菌法等)物理、化学方法,一方面不能彻底地清除其毒性;另一方面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花生原料中其他营养元素,降低了花生食品的营养价值。”15。
市场上曾经有花生油产品在瓶标上打了“黄曲霉素未检出”的字样,但并未持续多久。这说明这个难题尚未得到最终的彻底解决。
2007年,鲁花将独创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延伸应用,将葵花籽也剥壳去皮压榨,突破了原来葵花籽带壳制油的传统方法,填补了国内外葵花油剥壳生产工艺的空白。“年产10万吨浓香葵花仁油剥壳压榨、无水脱磷新工艺”,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引领了中国高含油油脂生产工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依据鲁花浓香葵花仁油的国家发明专利书中所称,其改进之处在于:“通过离心式剥壳机反复剥壳,直到籽仁中的含壳率达到5%以下;在炒胚时加入5%~10%的经炒制的籽仁增香;使用珍珠岩做助滤剂低温脱磷、脱蜡。通过这些工序制取的葵花仁油,葵籽香味浓郁、油质清澈透明,色泽金黄、营养丰富,入锅不起沫、爆炒无黑烟。”
鲁花称,用此发明生产出来的葵花仁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为30~72%、油酸为29~60%,并富含维生素E、叶酸、铁、钾、锌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比其他大多数植物油都高。
鲁花的浓香葵花仁油,颜色金黄,并有着浓郁的葵花籽炒香。鲁花也为这一产品做了长时间的大量推广。眼馋鲁花浓香葵花仁油的成功,金龙鱼和多力也都推出过葵花仁油产品。不过,由于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偏好风味清香的葵花籽油,金龙鱼、多力都还是放弃了对风味葵花仁油的推广。最终,甚至鲁花也在一些市场推广经过精炼后浅澈清香的一级葵花仁油。这还引起了一些老年消费者的投诉,他们已经养成了对浓香葵籽口味的偏好。
有意思的是,鲁花襄阳油厂也曾努力研究过“油菜籽剥壳压榨”的技术。油菜籽虽然很小,但剥壳已无技术障碍。菜籽剥壳压榨技术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进行后续的低温压榨(冷榨),提高油的品质,避免高温精炼,以尽可能保留热敏性营养成分如维生素E和甾醇等;二是提高饼粕的利用价值,剥壳后菜籽粕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有利于提高饲料适口性。但由于缺少高温蒸炒环节,冷榨菜籽油缺乏传统菜籽油的浓郁香味,不讨消费者喜欢。冷榨花生油难以取得市场突破就是前车之鉴,故这一研发方向至今未有成果投入应用。
鲁花集团研发创新硕果累累。以其所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为例,除了“除去黄曲霉素”和“浓香葵花仁油”,还有2010年的“冻干果蔬丁慢复水技术”,2011年的“高温花生粕生产浓缩蛋白技术”“低温亚麻籽油生产技术”及“冻干脆片制备方法”,以及2012年的“油料籽仁的油脂加工预处理方法”,等等。
2013 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山东鲁花集团牵头研发的“高含油油料加工关键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及标准化安全生产”,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鲁花在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上再立一块丰碑。
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的项目简介中,推荐单位如此介绍其科技创新成果:“针对高含油油料花生、葵花籽的特点,本项目依靠自主研发和技术集成,攻克了生香预处理、机械压榨、无水脱磷、辐照脱毒、低温充氮储藏 5 项关键技术”。“在集成以上 5 项关键技术基础上,形成了5S 大型物理压榨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标准体系。”
在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鲁花集团参与研发的另一项技术——“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也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鲁花将品牌定位调整为“科技鲁花”,将“国家科技进步奖”作为最主要的宣传点,并在产品挂标、终端形象上体现。鲁花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语,从此也改成了“中国的花生,中国的科技,中国的好油。”
鲁花非常注重研发,这在利润率偏低的食用油行业中是相当突出的。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研发是那些高科技或者重工业企业的事情,像粮油行业这样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是不需要研发的。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研发。只要有核心科技作为支撑,传统行业也能成为高科技行业。所谓的传统行业,只有思想传统与否之分,不存在行业传统与否之分。
孙孟全称:“一个品牌的兴起,必须有技术含量,没有技术含量,就没有差异化,就很难有市场竞争力。鲁花要成为中国食用油第一品牌,必须在食用油行业中打造出差异化,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没有接受过多少学校正规学历教育的孙孟全,对技术却有着执着的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实在太快,短短三十多年,就已经从一个“物美价廉”的市场升级为一个“优质优价”的市场。企业的竞争力不再是大批量、低成本带来的规模效应,而是“掌握核心科技”。事实上,技术不仅关系一个品牌和一个企业的成败,还关系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兴衰。
面对产能过剩,外企和国企居然都在扩张。外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国有企业凭借资金优势仍在保持扩张态势。在这双重挤压之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缩小。以大豆压榨行业为例,在美国大豆进口剧减的背景下,原本外资、国有和民营三分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改变。2018年,中粮(含中纺及来宝)和益海嘉里的大豆压榨量均占18%,益海嘉里仍在扩张大豆压榨产能。郭老板称:“在艰难时期里最好的做法就是进行扩张。”而粮食央企亦加速整合,中储粮的粮油加工业务将划至中粮旗下,中粮将超过益海嘉里,成为中国最大的油脂加工企业。其他各大豆压榨的国企和外企均表现坚挺,民企却连续发生昌华、晨曦和三维的破产事件,民企压榨实力在下降。并非巧合的是,这三家破产的大豆压榨企业均是山东企业。
大豆压榨企业的艰难只是中国民营企业困境的一个缩影,中国民营经济明显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必须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自己的发展战略,重视研发创新无疑是企业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的终极武器。民营企业在中国贡献了近50%的进出口贸易,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能否拥有更多重视科技研发投入的民营企业,国家能否给科研投入提供更多的支持,是决定中国能否跳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能否在大国较量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
拥有最多诺贝尔科学奖项科学家和一流大学的美国,无疑是创新能力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需要专注”,“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创新在传统行业中照样可以进行。”德鲁克用1980年代美国的数字说明,创新型企业3/4来自传统行业,只有1/4是来自科技行业。德鲁克说的这两点,鲁花都做到了。
鲁花的创新能力,是鲁花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鲁花产品质量虽好,但也要解决“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可信度问题。“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无疑是鲁花品质可信赖度的重要体现。但万一有一天,“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不能用了,鲁花将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