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脉
在已经过去的40年中,不仅从银行贷款需要找人,申报产品(药品注册)需要找人,甚至想通过GMP认证、提高药品价格、招投标等一系列涉及政府的事情都必须找人,否则就会“吃亏”,如你的产品价格就很难提高,你的产品注册不是石沉大海就是需要反复提交莫名其妙的材料。在已经到来的时光里,上述现象一时还很难完全避免,但人脉的作用将会大大降低并存在非常高的法律风险,监管、审批部门的依法行政将会越来越规范。
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发布了大量政策文件规范医药产业政商行为,内容覆盖医药、医保、医疗、医药商业,从国家层面医改纲领性文件到具体操作流程、办法、制度基本实现逻辑的闭环。
那些仅仅发育出“关系”“人脉”功能,而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发育不全的药企,未来的日子不仅面临着急切的“补课”,日子也比较难熬。
(二)边缘策略
就现实而言,讲规范性,做得比较好的是在华的外资药企,其次是国有药企,民营药企也有非常规范的,但是不规范、走法律边缘政策的药企多数集中在民营药企里面。一方面,违规管理、违规经营、违规操作;另一方面,依靠“人脉”去摆平。在医药新政出台后,这样一条横行近40年的“潜规律”正在被打破。从给医生的“兑费”、商业贿赂到GMP、GSP等认证,不规范风险非常大,规范不是药企的能力而是底线。
(三)研发成本低
在过去40年中,没有研发部门或者说虽有研发部门但没有项目、没有预算支持的药企估计占全部药企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些药企活得还挺滋润,依靠粗放型经营、同质化,普通药照样赚大钱。没有研发成本或者说研发成本低的药企的净利润率基本在8%~20%,可以说,这些药企赚的钱基本是从牺牲未来、不做研发“省”下的。
但是,在医药新政以后,“滋润”的药企慌了,因为没有积累,没有超前的投入,眼看着正大天晴、恒瑞医药等药企每年都有新药落地,眼看着其市值攀登千亿元线、两千亿元线。
做创新药是这样,是不是做普药就不需要技术进步和研发呢?不是的。看看全球仿制药巨头Teva、Mylan、Actavis和Sandoz,这些药企每年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目前还高于中国创新药和仿制药企业平均费用比例。仿制药不创新也没有出路。
所以,这个钱是不能省的,你省的这个钱是子孙的饭钱,而且没有后悔药。
(四)培育“神药”
目前,国家正在推行的辅助用药目录等四个药品目录针对的就是“神药”这个“病灶”。虽然,目前国家对“辅助用药”概念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对以量确定的规则存在诸多异议,但是“神药”缺乏应有的疗效支持,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医保费用,对于这两点不纠正是不行的。
为了培育“神药”,为数不少的药企使用了所有合法和非法办法去实现,包括提高药品价格、增加对医生的金钱激励比例、“人脉”进医保,塑造“独家”药品不行就“培育”独家剂型甚至独家规格,手段层出不穷。虽然所费资源不薄,但“神药”的疗效、安全性没有根本性提高。
在正在发生的未来,“神药”难有生存空间,这个曾经的发展“法宝”不灵了。
(五)规模
以规模取胜是过去40年药企发展的主流趋势。牺牲利润、牺牲技术进步、牺牲新药研发、牺牲人才激励去扩大规模,这是目前药企处于尴尬处境的主要原因。因为有规模,就会取得地方政府的赏识,就会有政策支持,就会有税收支持,就能在全国各地招商引资中以低成本取得土地,就能够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由此“人脉”和话语权就不能不被重视。
但是,丢掉利润,丢掉技术进步,丢掉新药品,丢掉对人才的激励的后果是显著的,规则重塑使原来起非常大作用的“规模”不再给你带来荣誉、人脉、政策支持、税收支持、话语权,而是成为你发展的泥潭、陷阱。
(六)一招灵
在过去40年中,另一条生存规则就是基础和创新能力不强的药企,只要取得了一个优势,就可以实现突破。例如,如果你能攀附上一个“官”,你的产品就可以覆盖“官”权力所及的区域,并置对手于死地;你的某个产品就可能获批;你如果能够探索出一种模式,快速复制就能制胜。
在正在发生的未来,战略方向如果错误,跑得越快死得越惨,越忙会越乱;整体能力决定发展质量,“一招”不再灵了。运营能力不足会影响营销能力的发挥,战略不明会使研发沉没成本提高,人力资源发展能力不行会使“能人”成为风险因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