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函数问题是指当我们拿到一份包含了几何、向量、复数、概率等内容的一套高考试卷时,首先从类别上判断它是一道函数题,并在此基础上能从宏观到中观,以至于微观的角度逐步有序地加以解决的问题.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就可以给出这样的一条思维线索,这可称为函数问题的宏观解题策略: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看上述策略对解题的作用.
例2-17 求的最小值.
首先,这是一道求函数最值的问题,是一类函数问题,而且所给的函数是一个二元函数,没有约束条件,说明两个变量是独立的,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先把它看作关于y的一元函数二次函数,求出其最小值,而最小值是含有变量x的,在求其最小值,两次最小值同时取得时,就是所求问题的答案了,具体如下:
,当且仅当
取等号.
而,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综上
的最小值为
,当且仅当
,
时取得最小值.
若要解决的问题为:实数满足
,求
的最小值.同样是函数最值问题,但是有约束条件的,而且是等式,这时,我们按照此策略,就要通过等式
进行转化,将二元函数转化为一元函数从而求解.若要解决的问题为:实数x,y满足
,求
的最大值.同样是有约束条件的二元最值问题,但约束条件是不等式构成的区域,这时候就可以类比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策略处理了.
当我们遇到的是一元函数时,又怎样有序地思考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呢?
一般情况下,在中学研究一个函数时往往是通过“图像---性质---图像”来进行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函数如果是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或在其基础上,通过平移、对称、伸缩、旋转等得到的函数时,是直接能够画出函数图像的,对于不能直接画出函数图像的一元函数,我们先通过解析式的代数性质找到函数的几何特征,画出函数的草图,然后借助几何直观获得问题的解题思路,或研究函数进一步的性质.
例如,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已知函数,若方程
有两个根,求k的范围.显然,这个函数是能够画出图像的,它其中的一段是由幂函数平移而得到.如果遇到的问题是:求
在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这时,函数图像是不能直接画出的,我们可以借助解析式的代数性质,例如定义域、对称性、零点、单调性、极值、渐近线、最值等信息,画出函数图像的草图,然后借助几何直观找到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高考中的函数问题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先举几个典型的例子,请读者体会.
例2-18 已知函数有两个零点.
(Ⅰ)求的取值范围.
(Ⅱ)设是
的两个零点,证明:
.
分析:第一问的思路很清楚,关键是由函数有两个零点,得到关于a的不等关系.那么,这个函数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显然,我们不可能直接画出函数的图像,所有信息都在所给的函数表达式中.首先,定义域为R,非奇非偶函数,恒过点,
,接下来要研究这个函数最重要的性质单调性了.
思路一:由已知,
,
,
,
(1)当时,
在
递减,在
递增,
,
,
时
,所以,
有一个零点;
(2)当时,
在
递减,在
递增,
在
处取得最小值
,又
,所以,
在
上有一个零点,现在,只需要判断在
上是否有零点就可以了.
如果不严格推理,也可以这样说,由于时,
,
,所以
,所以,在
上一定有一个零点,从而
有两个零点;
如果按照现有的高中课标,不用极限,就要根据存在性定理,在上找出
的一个零点来,这是一个难点.
按照常规的想法,只要令,即
解出一个在
上的跟就可以了,但这是一个超越方程,无法解出,这时,我们就需要转化,将超越方程转化为初等方程,如何转化呢?
问题转化为,是否存在
,使
.
由于时,
,
,
所以,
这时,令,解得
,
我们取,则
,
由于
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
,由
在
单调,所以有一个零点.
综上时,
有两个零点.
我们再来看看命题组给出的参考答案:取,且
,
,则
.
如何想到的?实际上也是利用放缩,只不过这些放缩都是“精心设计”的罢了.
取一方面是要在区间
上,另一方面,保证
恒负,这样,才能使其与不等式
相乘时变成大于号.
,由于
,此时可以利用
放缩,但由此解出的
的表达式比较复杂.继续调整,让
,这样解出的b要简单一些,继续让
,直接就可以判断式子大于零了,此时,只需要在
基础上加强一些,让
就可以了.
这时找零点问题的基本思路.
接下来,我们继续完成后续的讨论.
(3)当时,令
,得
,或
,
①若,即
时,
,
为增函数,最多一个零点;
②若,即
时,
在
递增,在
递减,
递增,由于
,
最多一个零点;
③若,即
时,
递增,在
递减,在
递增,且
时,
,所以
最多一个零点.
综上,第一问的答案是.
思路二:将参变进行分离,从而零点问题转化为两个函数的交点个数问题.
函数有两个零点
方程
有两个根,
方程
有两个根
方程
有两个根
函数
与函数
图像有两个交点.
令,
,结合定义域和零点,可得
的图像如下:
显然
时,有两个交点.当然这种做法需要讨论渐近线以及自变量趋近于端点时的极限,对中学生而言不是十分严格.
思路三:部分分离
由得,
,
令,则
,结合零点画出
的图像,如下图所示.这时a的几何意义是过点
的直线的斜率.同样可得
.
(Ⅱ)第二问是要证明在的条件下,两个零点之和小于2.若直接说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零点在
上,另一个在
上,因此,只能从整体上考虑.
思路一:由第一问知
,此时
在
递减,在
递增,不妨设两个零点分别是
和
,且
,则
,
.
要证明,即证
,由于
,
在
递增,
利用单调性,只需证明
,
由于,即证
,
由于,且
,
所以,
令,
,
,
,不等式成立,原命题得证.
思路二:设函数与函数
图像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
.不妨设
,则
,要证明
,即证
,
由于在
递减,只须证明
,即证
,
令(
),只需证
的最大值小于零.
下同思路一,略.
下面再举两个利用放缩找“点”的例子.
例2-19 已知函数,若曲线
与直线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b的取值范围.
分析:所给函数是偶函数,由于,所以
在
为增函数在
上为为减函数,
,
时,曲线
与直线
没有交点;
时,曲线
与直线
一个交点;
现在的难点是不用极限,说明当时,曲线
与直线
在
上一定有一个交点.
因为,只需在
上找一个
使得
.
直接无法通过解方程解出,所以要先进行放缩,
时,
,令
,解得
,取
,则
,
根据零点存在性定理,在
上有一个零点,由于在
上单调,所以
在
上有一个零点,由于
为偶函数,所以曲线
与直线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当然,为了使找到的更简单些,还可以在利用二次函数
进行再次放缩,直至一次函数,例如
(其中
就是函数
在点
出的切线,根据二次函数是下凸的得到的不等式),令
,取
,这样就简单些.
当然还可以取等等.
例2-20 (2016高考山东卷理科21)
已知函数,
.
(Ⅰ)讨论的单调性;
(Ⅱ)当时,证明:
对任意的
成立.
分析:这道题从思路上没有难度,难就难在第二问证明“对任意的
成立”时,
,这是一个项数很多的复杂函数,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小值呢?注意到这个函数的结构特点,我们将它看作两个函数
,
的和,从而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最小值,只要相加大于
就可以了.
解:(Ⅰ),
,
①当时,
在
大于零,在
小于零,
所以在
递增,在
递减;
②当时,
若时,所以
在
和
递增,在
递减;
③当时,
在
递增;
④当时,所以
在
和
递增,在
递减;
(Ⅱ)时,
,
,
令,
,
,由于
,所以
,使得
在
递增,在
递减,
由于,
,所以
,
由于不能同时取得最小值,所以
.
下面看几道利用基本函数构建的不等式解决问题的例子.
例2-21已知函数.
(Ⅰ)求函数的最小值;
(Ⅱ)若,证明:
分析: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第Ⅱ问,由(Ⅰ)得,,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指数函数中重要的不等关系,那么,这个式子与第二问要证明的不等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思路来源于对所求式子的结构的认识,所证明的不等式为
,
令.
由于,
在不等式中,令
,得
,
两边同时n次方,得,
则,
原不等式得证.
为什么所证不等式的左边构造的函数是.而不是
,主要是为了出现不等式
中的“
”的结构.
例2-22设函数.
(Ⅰ)研究函数的极值点;
(Ⅱ)当时,若对任意的
,恒有
,求
的取值范围;
(Ⅲ)证明.
分析:这道题的第三问与上一题类似,由第二问可得,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这也是由基本的函数对数函数构建的重要不等式.如何将
与
联系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同样从左边式子的结构特征出发去思考.显然,左边每一项共有的结构是,所以,我们构建函数
,这时所证不等式为
由,得
,
所以
又,
,
原不等是得证.
下面的几道题是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高考压轴题.
例2-23(2017全国Ⅰ卷理数21)
已知函数;
(Ⅰ)讨论的单调性;
(Ⅱ)若有两个零点,求a的取值范围.
主要分析一下第二问的思路:
分析1:
,
①
,
,
单调递减,最多一个零点;
②,
,
当时,
当时,可以证明
,所以
,
令,得
,
取,
.
所以,
为两个零点.
分析2:分离常数
方程有两个根,
所以,
令
,
在
递增,
递减,
,
又,
时,
,
当时,
,则
与
在
有一个交点;
时,
令,得
取,则
则与
在
有一个交点
时,最多一个交点.
例2-24(2017全国Ⅱ卷文数21)
已知函数.
(Ⅰ)讨论的单调性;
(Ⅱ)当时,
,求a的取值范围.
(Ⅰ)略.
(Ⅱ)分析1:构建新函数,求
最大值.
,
,
递减,所以
,
①当时,
,
递减,所以
不等式恒成立;
②当时,
,
,所以
,
所以在
大于零,
在
递增,
不等式不成立;
③时,当
,
,
,
则,
令,得
,
所以,使得
,而
,
存在,使得
在
递增,
不等式不成立;
综上,.
分析2:分离参数,
,
,
,
,
,
所以在
递减,
,
所以,
在
递减,
,
,
令,
则,
综上,,
分析3:,
令,则
,
①当时,
成立;
②当,可以证明
,
若,则
,
而,
取,
,
③时,
,则
,
取,
,不成立,
综上,.
例2-25(2017全国Ⅲ卷理21)
已知函数.
(Ⅰ)若,求a的值;
(Ⅱ)设m为正整数,对于任意正整数n,,求m最小值.
我们主要分析本题的第二问.
由第一问可知,,即
,
,
,……,
,
,
又,
所以正整数m的最小值为3.
例2-26已知函数满足
;
(Ⅰ)求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
(Ⅱ)若,求
的最大值.
分析:(Ⅰ),
令,得
,
,
从而,
在
上单调递增,
,
得的解析式为
,
且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
(Ⅱ)得
,
①当时,
在
上单调递增,
时,
与
矛盾.
②当时,
,
得:当时,
令;则
,
,
当时,
,
当时,
的最大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