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在生命的亲切处

上一章我们讲了,中庸之道是“造端乎夫妇”,可以从普通人的一言一行中,去体会和修习,并以此为开端,逐渐扩大其半径,最终达到“察乎天地”的目标。这一章,就是引用孔夫子的话,对这一观念进一步深化,章题为“笃行”,当然是教我们如何踏踏实实地去践行这一理念。

孔夫子开篇就说“道不远人”。道,大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人世间的纷纭变幻,无不是道的体现;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离开大道而存在。在儒家看来,学道、修道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有心,每个人都可以在道上行,甚至取得很高的成就。《中庸》一开篇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它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只不过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日用而不知,没有认真地在生活细节中去体会它。

在这一点上,佛教特别是禅宗对此是旗帜鲜明的。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去求一个佛法,就像在兔子头上找角一样,永远找不到。现在凡是学佛的,都爱引用六祖大师的这个偈子,但是,当时六祖大师第一次举起“佛法在世间”的这面旗帜时,在佛教界可以说是平地一声惊雷起!

在禅宗还没有遍地开花之前,唐代以前的佛教,大家都认为即使帝王将相、英雄豪杰,都很难真正做到开悟成佛,必须要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把老婆孩子放下,把国家社稷抛开,把世间的一切扔掉,然后出家修道,认为这样才是求佛法,才能成佛。所以,出家修行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必须远离社会,远离人群,要到深山里去。然而,所谓“寻师深山里,问道白云间”,这个意境虽然很美,感觉很有诗意,但比起大乘佛法入世行菩萨道的精神来,显得心量就太小了,有点小乘自了汉的味道。

《法华经》上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我们在世间的一切工作、事业,无论你做官也好,做生意也好,当普通的工人也好,做学问也好,总之,世间的一切事业都在佛法里面,都可以帮助我们修行成佛。

我们看《中庸》,在先秦时代就提出了“道不远人”的概念,真是非常了不起!这部经典之所以后来被称为“孔门心法”,也是因为它一下子点到了学道、修道的核心。“道不远人”,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生命中最亲切、生活中最真实的地方去体道、行道,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社会之外去求一个离世之道。

正因为儒家有“道不远人”的思想,并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形成了集体无意识,所以大乘佛法在传入中国之后,其入世精神才能迅速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