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在笔者学位论文《一体的仁与乐:王阳明思想研究》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却几经周折,两岸三地,数易其稿。

  我的“专业”本来是“西方哲学”,但一直对中国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并逐渐神往于儒家生命智慧。遂投在冯师达文教授门下,攻读中国古代哲学。但彼时的主要精力仍用在现象学运动的研究上面,直到我的那本论述现象学运动的著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1999)杀青后,才开始将时间用在儒学、宗教现象学与基督教思想的研读上面。手头的《王阳明全集》不知被翻阅了多少遍,扪心自问,自己读阳明不可谓不细,受用不可谓不大,诚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地。一晃八年时间过去了,也就是说到了必须交出“作业”的最后期限了。作为2002—2003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自己偏居康桥一隅,再也没有借口“偷懒”了,冯师又不时督促,陈少明、张永义师友越洋“鞭策”,便收拾身心,整理思路,就自己的选题与写作计划向杜维明先生求教,杜先生给予了很大鼓励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于是而有本书的初稿。

  作为论文的评审人,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原南京大学倪梁康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杨荣国教授、高瑞泉教授、陈卫平教授在充分肯定本书初稿的同时,也给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2003年暑假期间我对初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他们提出的建议基本上被采纳于修订稿之中。后来在教学之余又陆陆续续对论文进行充实、润色,是为本书的修订稿。

  一晃又到了2004年暑假,台湾大学黄师俊杰教授出于奖掖后学的精神,邀请我至台湾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学,从书名的拟订、章节的安排到具体的措辞,俊杰老师对修订稿提出了具体而微的修改意见,并不时垂询写作的进度。访台期间,中研院李明辉教授、林月惠教授、台大中文系张宝三教授在研究与生活上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李明辉教授还嘱其助手、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候选人王又仕帮我排定了书稿版式,返穗后小修小补一直不辍,杀青前又承匿名审稿人的指教,做了最后的修订。书稿的最后版式则端赖卢佳慧助理编辑的辛勤劳动。

  我近几年来对儒家思想研习与冯达文教授、杜维明教授、黄俊杰教授的指导、鼓励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书成之后,冯师与黄师又拔冗赐序,不学如我,感铭至深,又惶恐不已,惟精进不已,方不辜负殷殷师恩。陈少明教授等诸多师友多年来对我关怀有加,乡贤王钧林教授一直关注与支持我对儒学的研究,盛情厚谊,一并致谢。

  自然,我还要提及一下我的家人,感谢他(她)们多年来对我的关爱,这使我对儒家的一体观有身体神会之感;尤其是犬子陈天乐,论文中对“乐”的讨论,就当是给他的一份“礼物”,祝他在“一体”的“仁”与“乐”中长大“成人”。书成之际,我的祖母临近九秩高龄,我们全家人都一直蒙她一体之恩泽与眷爱,我多年远游在外,温清定省无从谈起,每念及此,憾莫甚焉。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作者,2004年冬季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