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卦,尊光而卑不可逾

下面一段讲述的是《易经》第十五卦谦卦,艮下坤上。

谦卦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说到谦卦,我想起了我的侄女。她年龄不小却一直没有对象,家里很操心,上个月她终于把对象带回来了。那天中午的时候,他们俩个人来了,我看了下时间,起了一卦,刚好是谦卦。这个卦很好啊!卦辞是“亨,君子有终”,这个事情看来是能成的,亨通嘛,君子有终嘛,是个好事情,俩人相交可以得长久。这个小伙子看起来也不错,本本朴朴的,工作也不错。等到这个小伙子走后,我就把侄女拉过来,让她把这个谦卦的卦辞、彖辞和象辞抄下来,让她在生活中和与男朋友交往中,好好把这几句话记住。俩人虽然是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又都是独儿独女,但是如果以谦卦的精神相处,就一定没有问题。

我们看谦卦的《彖辞》:“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谦卦为什么可以亨通呢?就是因为“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下济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上次讲到“鸣鹤在阴”的时候,讲到这个爻位。谦卦的上卦是坤,处在显要的位子上面,显现的是三根阴爻。我们说,每一卦里面,阴显则阳隐,坤的背后隐伏着乾。坤显现的是三根阴爻,背后藏着的就是三根阳爻,就是乾。乾为天、为阳明,所以天道之光明是隐藏在里面,是隐伏在背后的,所以是“天道下济而光明”。看起来谦卦爻象中没有光明之象,但实际上是以其谦德而隐伏起来的。谦就是谦虚、谦下,地本来是应该在下面的,阴应该是隐藏起来的,但是就谦卦来说,恰恰就是“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虽然隐伏起来,但因为地道的推出,谦德的光明是隐于上卦。

为什么是“君子有终”呢?《彖辞》下面解释了一大串,就是讲为什么好事情都会往谦虚的地方跑。

“天道亏盈而益谦”,在传统文化中,天道为本元之义,天道本身就是亏盈而益谦的。盈就是骄傲自满,诸事不敬,自以为是。如果是一个天性很骄傲自满的人,他的性格注定就会受到压抑,会经常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他受到挫折;对于一个天性自然的人来说,啥事都会很顺利。这就是我们一般能够体会到的“天道亏盈而益谦”的感觉。“地道变盈而流谦”,地道就是大地的现象、规律。所谓沧海桑田,大地的起伏变化,高的地方通过风化作用,慢慢就会变平;水往低处流,千溪万流归大海。《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处其下,人的心量就能广大;海纳百川,就是因为大海处于最低的位子。

“鬼神害盈而福谦”,按照孔夫子的说法,我们要“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要敬,在鬼神面前要谦虚,但是最好不要成天和它打交道。你自以为了不得,老子天下第一,诸事不敬,鬼神不敬,鬼神就要害你。其实不是鬼神害你,而是你自己害自己,因为你鼻孔撩天,脚底下必然拌蒜。那些对别人充满恭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敬畏之心的人,鬼神就要给你添福。其实,也不都是鬼神的原因,古人有鬼神观念才这么说,从根本上来讲,和“天道亏盈而益谦”的感觉是一样的,还是自作多福。只不过我们不清楚其中因果的细微之处,所以总感觉是在冥冥之中,一个人天性谦卑自然,处理事情就会很顺,一个人每天骄傲自大,做事情就容易碰壁。有鬼神观念的人,把这个理解成为鬼神的作用,也是无可厚非的。

后面又说“人道恶盈而好谦”,道理也是一样的,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处处都能感觉到。这里是从天道、地道、人道、鬼神之道的各个角度来看这个谦卦之德。总之,谦虚就什么都好的,骄傲自大,就要吃亏遭报。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这个就是结论,有谦虚德性的人,是非常尊贵的,心中实际上充满了光明,所以是“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就是谦卑的人虽然看起来处处都在人下,处在很卑微的位子,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是不可逾越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像大地处在最低的位置上,不管是人、动物、植物都在它的上面,但是,你想要超越大地,却是不可能的。大地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都有人攀登上去,能够跨越,但是要超越大地是不可能的。宇航员能进入太空,能脱离地球的引力遨游太空,但他最终必须回到地球上来。因为它处于万物之下,所以万物才无法真正超越它。那么,君子之德,就是要把谦卦的精神贯穿在自己的全部生命之中,就能够善始善终。

谦卦的《象辞》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卦之象,上为坤为地,下为艮为山,地中有山就是其卦象的特点。作为君子来说,就是要“裒多益寡”,裒,一般指聚集的意思,也有说是减少,两个意思都可以解释得通。君子聚集多了干啥子呢?一个君子是要多多学习和实践的,所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当然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把这个“裒”理解为减少,就是说要减少过多的地方,补充不足的地方。两个说法都讲得通,总之是一种谦德的体会。

“称物平施”,就是说一个君子的心中是有杆秤的,称通秤。有了这杆秤,就能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体察到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一个时节因缘的份量。有了这杆秤,为政君子才有能力在施政、执政中,把一碗水端平,才能够公平合理地广施德政、普润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