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发现,在处理股权的相关事务时,如果仅仅从法律层面考虑问题,经常会陷入专业的狭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法律技术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律师能获得某种程度的专业成就感,委托人也会深感法律的博大与律师技术的精微,甚至玄妙,但这真的能为委托人创造最大的价值吗?这真的是律师最佳的工作模式吗?
经济是一个超级宏大、超多变量、高度不可测的巨复杂系统,企业是其中的微观个体,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兴衰存亡,经常取决于环境和大势的变动与更迭。
股权律师的工作内容,事关企业的根本——股权,无疑是影响企业走向和命运的关键活动之一。但这只是一个局部、一个片面,企业的经营还涉及战略、投资、融资、研发、采购、生产、存储、销售、支付、物流、服务等多项内容。
由于股权律师的工作只能摸到企业这头大象的局部,必然造成其思维的局限性。如果认识不到这种局限性的存在,再聪明的律师也只能在法律专业里打转,不能建立对这头大象更高层的认识,不能为这头大象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要突破这种局限性,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局限性的存在,然后跳出专业的舒适圈,以专业认识为基础,构建起对企业经营更全面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专业性不能丢,这是根本。
很多在专业层面难以解决,甚至解决不了的难题,如果跳出专业,提升一个思维层面,往往能很容易找到问题解决方案。
当一个律师在法律专业这一纵向的能力之上,又搭建起横向的企业经营知识底蕴,就建立起了以专业为基础的复合知识结构,就具备了跳出专业在更高层面思考问题的基础。
企业生存于产融环境之中,包括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既有做多利润的产业目标,又有做大资产的资本目标,既要做好研、供、产、销等产业事务,又要做好投资、融资、股权等资本事务。所以,要建立起横向的企业经营知识,必然涉及产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