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萨的济世精神

如果对比一下的话,中华文化体现的就是易道一阴一阳中阳性的一面,具有积极入世、不断生发的特点;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体现的则是易道阴性的一面,具有一种收藏、收敛、出离遁世的一面。对于易道来说,阴阳的任何一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同时俱备,才共同构成大道的本来面目。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当中,因缘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取舍,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着眼点。

为啥汉传佛教就能够把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树立起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同样经历了那么多年佛教的发展,为什么还是小乘佛教的那一套呢?就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华文化的启发之下,佛教中积极入世的一面,大愿菩萨普度众生的一面被发扬出来,形成了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所以,大乘菩萨道的入世精神,只能在中国才找得到完整的体现,在其它像东南亚一带传承的原始佛教国家里,就很难看到了。

当然,如果你要修习四禅八定,南传佛教里面的方法就可能比汉传佛教中系统一些。但是,就算你入了四禅八定,能住山洞打坐,一定几十天又能怎么样呢?还得回到滚滚红尘中来,才能完成普度众生的事业。我们要看到这一点,佛教之所以容易给大众造成消极避世、四大皆空、看破红尘的感觉,确实跟佛教的理论基础有关系。一般人不可能深入经藏,只能看到这些基本现象,所以产生误解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前面讲了“生生之谓易”,因为这是易道最核心的精神,也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所以我们前面说得比较开,多发挥了一些,也是希望大家把对中华文化的信心真正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