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州的治理原则

我们先看原文第一段:“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这里第一句就提出来,要达到“平天下”,首先就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在中国古代,国家和天下是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画一个“井”字,来比喻一下中国的封建制。这个“井”字的中央是“天子之国”,由天子、即老天爷的儿子来掌管天下。而“井”字的四周,是“分封建制”的诸侯,封他们为“国”。这个是“封建”的原义,不同于近代以来所批判的“封建思想”。“分封建制”制度是怎么封的?就像这个“井”字一样,中间是天子所居之地,天子把有能力管理天下的人,当然包括他的各个亲王、各个功臣,分封到“天子之国”的周围,这就是“封国”,也就是国家的概念。中间也是一个“国”,称天子之国,直接管理中央的那么一块地方。各个国家,比如在春秋战国时代,有晋国、齐国、鲁国、燕国之类的,都在天子之国的周围。

中国过去称“天下九州”,九州就像是“井”字一样,外面八块,中间一块是天子之国。古代中国人不知道还有非洲、美洲、澳洲等,那都是宋代海外贸易逐渐繁荣起来之后,才慢慢知道的。过去九州的概念就是天下的概念,认为天下所有地方,就是中国加上周边的“四夷”,也就是四边的少数民族。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家都是自治,他们每年定时向中央天子朝拜纳贡,也就太平无事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这当然是最高领导的政治理想。但如何才能天下平呢?首先就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如何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就是“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按中国古代的语法,两个相同的字叠加在一起用的时候,往往第一个字是当动词来用的,第二个字是当名词来用的,第二个字是目标,第一个字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这句话的白话翻译就是: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人,那么社会上就会兴起一股孝敬老人之风;居上位的人能够善待兄弟姊妹,社会上就会兴起兄弟姊妹和睦友爱之风;居上位的人能够怜悯社会上的孤寡之人,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背叛你,同时老百姓也会讲信用,不会相互背叛,相互背弃。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作为天下的领导者,这就是他应该具备的治理天下的方法、规则、典范。“絜”是量物体长度的工具;“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所以“絜矩之道”就是一个领导人应遵循的规矩、原则,这个规矩就是宇宙大道,不偏离大道,就是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