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不是没有梦想,而是对梦想实现的路径认知过于狭窄。领导者应善于帮助员工分析、确立、寻找适合的目标及实现途径。我曾经对个人成功的路径进行过概略的分析,结果发现,通过组织平台的成功者远远多于自我创业的成功者。
“最受尊敬的CEO”“全球第一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1935年11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萨兰姆市,1957年获得马萨诸塞州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60年加入通用电气(GE)塑胶事业部。1971年12月,被认命为GE化学与冶金事业部总经理;1979年8月成为通用公司副董事长;1981年4月,年仅45岁的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2001年9月7日,正式退休。至此,他在GE工作了41年,创造的业绩尽人皆知。
如果说杰克•韦尔奇是国际职业经理人的杰出代表,那么在中国,依托组织平台创业成功的人物唐骏更值得一提,他应算中国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之一。从微软中国总裁到盛大网络总裁,再到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创造了从年薪1000万元、获授超过4亿元期权、10亿元原始股的“财富三级跳”,是名副其实的“打工皇帝”。
……
相对而言,人借助于一个既有的平台,将自我梦想与组织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在效力于组织、成就于组织目标的同时,成就自我梦想,较之完全凭自己之力独自打拼,要容易得多。当然,人各有志,“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成功路径的权利。对此,领导者只能引导,分析员工适合什么样的路径;帮助员工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其潜能,并创造条件使其得以发挥,展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培育员工树立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梦想的前提和基础。
2.双赢的游戏
在企业中,偶尔会听到:“如果不是我,咱们公司能有这样好的业绩?”甚至一些领导者也有过类似的念头,“因为我……”,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是组织成就了个人,还是个人成就了组织?对此,领导者有责任澄清,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有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工作的动力。
几年前,央视播出了电视剧《乔家大院》,剧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孙茂才和乔致庸,围绕他们二人发生的一段故事,给我很深的启示。孙茂才是一个在考场上卖花生的穷秀才,乔家东家乔致庸伯乐识马,感觉他是人才,把他带回家共同努力,促进了乔家事业的发展。客观说,乔家大院的兴旺,孙茂才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当乔致庸明确了“汇通天下”的雄伟大略时,孙茂才却错误地高估了自己,自恃劳苦功高,应得到更高的回报,竞萌生了借谋娶乔致庸多年寡居嫂子的狂想,霸占乔家产业。乔致庸狂怒之下,将孙茂才一通暴打,赶出了乔家。孙茂才牵着一头毛驴孤零零来到达盛昌,与达盛昌老板崔铭十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崔铭十:“孙先生今天怎么这么有空来小店一坐,是不是你顶了乔致庸的生意? 到达盛昌,来找我合作什么?”
孙茂才:“我今天来是想在你达盛昌谋点事情做。”
崔铭十:“呵呵,你取笑我?”
孙茂才:“崔大掌柜,我记得你以前说过,说我值三万两银子?”
崔铭十:“说了。”
孙茂才:“我要是到你们达盛昌做个大掌柜,跟乔家一样,三千两就行。”
……
崔铭十:“孙先生,我店里还有事,就不送你了。把他给我请出去。”
……
孙茂才:“乔家的生意是我做的,我能帮乔家成就大业,也能帮你赚到大钱。”
崔铭十:“孙茂才,你搞错了吧?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
……
“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说得好!更精彩的是,此话出自崔铭十这个无德商人之口,一个卑劣之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
无数的事实证明,职业经理人如果能与所投入的组织休戚与共,那么自己也会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他们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值。否则,错误地定位于自己或高估自己,必将影响自我智慧的发挥,也必然会被组织淘汰。孙茂才离开乔致庸,相当于鱼儿离开了水,没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乔致庸重用孙茂才不仅有知遇之恩,也有为人才搭台之功,更有推动事业发展之谋。所以,对于企业与人才而言,不是谁成就了谁,而是共谋发展、各得其所的关系。
企业只有与人才相互依存才能发展壮大,人才只有借力于组织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而实现企业与人才的相互依存、共享成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个人的意愿与努力,领导的常识与引导。即使你有再高的智慧,即使你再勤奋与努力,它只是你事业有成的一半,而另外的一半,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一半,即是遇到一位赏识你、引导你、助力于你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