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倾听是一种学习

这是一个春天周末的下午,似乎比平时安静一些,连那家新开业的饭店也停止了促销宣传,很多人一定是去各个公园踏春去了。从窗外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这是一首缠绵哀怨的歌,它一直被反复播放着。在歌声中伴随着人们的说话声、咳嗽声、呼喊声,以及过路的各种车辆的声音。小孩子愉快尖细的声音间或穿插进来,他们是那么的肆无忌惮、无拘无束。

这些声音只是浮出水面的几朵浪花,还有更多的声音无法分辨出来,而它们却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声音之海。如果不仔细倾听,耳朵就会忽略声音之海的存在,它成为那几朵浪花的背景。今天没有风,因此听不到一丝风声。终于,听到了几声鸟叫声,这是除了人及人造物以外唯一的自然之声。

猛然间,我意识到在这一刻我内心中隐藏着一些观念。就在我说:“终于,听到了几声鸟叫声,这是除了人及人造物以外唯一的自然之声”这句话时,我心中是将人与自然分开了,而且认为自然是美的,而人及人造之物是肮脏且具有破坏性的。如果在此时此刻我没有观察自己的内心,那么,我就会将这些观念视为一个客观事实,也就是说,我不会察觉到我已经在客观事实上掺杂了自己的观点。

“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及人造之物是丑陋的”,这只是我的观点。但是,就在我听到鸟叫的瞬间,我就把以上这些观念加诸到听到鸟叫这个客观事实中。所以,我会说“终于”,在这个词中不正是已经包含了我的那些观点吗?否则,我为什么要说“终于”呢?

另外,我发现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我并非有意要将自己的这些观念加诸在鸟叫上面,这一切都是在瞬间自动发生的。我不能控制这一切的发生,好在可以观察到它的发生。不过,我们还要进一步观察,我们的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呢?

观点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支持这个观点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只有发现了观点产生的根源,才能使它们消失在我们的头脑中。那时,我们将会看到真理,它一直就在那里。

当走在路上,遇到清洁工在打扫道路,我们会远远地避开迎面而来的尘土。不过,我们是由于认为“尘土是脏的、对身体是有害的”的观念之下而躲避,还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呢?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答案是如何得到的。是从我们的头脑中产生的念头,还是我们观察自己的内心看到的呢?问题的真相只有一个,它就在我们的内心,只要去看就能看到,不是吗?

始终如一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分散注意力,或者说,我们的注意力更习惯于跟着外界事物走。不过,我们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外在行为表现,也可以看出我们从已知出发的蛛丝马迹。问题在于,为了保证我们能够进行同步的探讨,仍然需要我们在讨论的同时对照自己的内心,至少仅仅就在这一刻。

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全部不就是当下的这一刻吗?

即便是对外来的畅想或对过去的回忆,不也是在当下发生的吗?

思想的内容是来自过去或未来,但是,思考却是发生在现在,不是吗?

但是问题在于,就在我们的思想徜徉于过去和未来的这一刻,哪还有另外一个思想来意识到现在的存在呢?

或者说,哪还有另外一个思想意识到我们存在于现在呢?

我们经常很快地说:“你是错的”“我不同意”“那是不可能的”。现在如果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当我们在还未深入探究对方的观点的时候,而快速地予以否认或赞同,是不是表明了我们心中早已有了一个固定的观点?

我们不是在谈论我们或者别人观点的对错,我们是在说明一个事实,即我们的内心中是不是早已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观点。当别人说出他们的观点时,就触发了我们自己心中的观点,然后随之就出现了“否定”或“赞同”的自然反应。

从反面来看也许会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晰,假设我们对某个问题自己没有任何固有的观点,那么,我们还会快速地否定或肯定吗?必然是不会的,那时的第一反应也许是询问、追问和质疑。当然,质疑不是否定,否定是指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而质疑往往是对支持对方观点的论据的怀疑和问询。此时,我们的心中必然充满了好奇、求知和怀疑。要想了解这一切,同样需要观察我们的内心。

我们不能将说“不同意”和“不可能”仅仅视为是一个人的正直和直爽,或者是外向和强势,这些个人的个性、品德和性格只是促使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处于弱势地位(如下级面对上级时)的人来说,他们会表现出不认真倾听、沉默、不提问、岔开话题等,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会感觉到对方的心中其实早已有他们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是没有明确地说出来而已。你会感觉到他们的内心像石头一样顽固。

一些人很善于表达,在各种场合上他们都能侃侃而谈,我们也许会羡慕他们的口才和才学。但是,我们是否曾经留意到,他们不是一直在说着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就是说着自己主观上的看法。他们从第一个自己的主观看法为基础,一直推论下去。我们是否能够分辨清楚,不管他们的逻辑多么合理,他们仍然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们完全不理会客观的事实。

这些人能够教给我们有价值的知识吗?

他们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展示给别人看时,这仅仅说明他们是坦率的吗?

这恐怕也表明他们比其他人更深地陷入自己的观点中,他们更加深信世界就是他们看到的样子。同时,也表明他们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换句话说,他们更加自私。

当然,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他们的自私并不会危害别人的物质利益,但是,他们的自私却阻碍了正常的交流,阻碍了大家发现事物的真理。

当然,他们并不是有意这么做,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完全活在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否则,他们就会在瞬间从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解脱出来。

不管是外向性格和强势的,还是性格内向而弱势的,只要心中充满了自己固有的观点,从已知出发来探讨问题,还会导致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一个会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的行为,即完全不会倾听了。

也许我们会认为一个人是否善于倾听,在于我们是否对他人有足够的尊重,或者自己是否是一个具有耐心的人,或者我们是否懂得倾听的技巧。不过,这些恐怕都是影响我们是否具有倾听能力的外在因素,它们无法决定我们是否具有倾听能力,倾听能力更像是我们具有的一种素质。

素质是一种存在于人的内在的东西,它不是头脑中的思想,也不是经过训练就能够获得的技巧。这就说明,对于倾听来说,并不是我们想不想倾听的问题,也不是善于倾听与否的问题,而是一种我们的头脑无法主动控制的东西。

因此,我们不能说:“好吧,既然我不善于倾听,那就开始学习如何倾听吧。”当我们真的在倾听时,就在这一刻我们不会想:“他是一个长者、领导、权威,因此我必须要保持倾听”,也不会想:“我要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因此我要认真倾听别人所说的话。”真正的倾听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它就是探索本身,在倾听时我们的全部能量都集中到了对问题的探索上。你现在是否正在倾听呢?

而只有从未知出发,才能促使我们去探索,然后就会倾听。如果在我们的头脑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观念,我们必然会骤然停止了探索,那么,我们还会全神贯注地倾听吗?倾听不是一个礼貌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技巧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倾听是一个与我们自身的成长有着最为密切的东西,它就是学习。

学习难道不是从未知开始的吗?

这不是指那种表面上的未知,而是那种对知晓的极度渴望,也就是说,未知并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而是对知道的渴望。已知就是在坚守自己的观念,已知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它只是有可能让我们丧失了对知晓的渴望。而事物的本身从来都是活跃的,就像源源不断流淌的河水,一旦我们认为自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我们的头脑就会变得僵化,就会将鲜活的事物变成思想,而思想永远是由过去的事物组成的。因此,它就不能再带领我们去认识真正的事物。

学习难道不正是探索的过程吗?

探索中必然包含着质疑的品质,那不是否定,当然单纯地接受也不是学习。在缺乏质疑之后的接受,只能使我们的头脑装满了别人的观念,而别人的观念并不是事物本身,最多只是指向事物本身的道路。不过,缺乏质疑,我们怎么知道别人指出的道路是适合我们的呢?

从已知出发,使我们丧失了对知晓的渴望,然后我们就停止探索,我们不再学习。这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啊!也许我们会在自己的主观臆断中度过一生,更为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一直就对事物本身视而不见,而将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视为事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