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先要共鸣

传统媒体时代,大型媒体将新闻放在头条,就是头条新闻。

互联网时代,这个原理仍然适用,毕竟,任何时代都有大咖,都有中心化媒体。

还有一类头条,占据头条很偶然,是同频共振的结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某老师的一封辞职信,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这封辞职信走红,是偶然中的必然。

说它偶然,仅仅是因为一位朋友觉得有意思,拍摄辞职信后发到网络上。每天发到网络上的这类信息多得很。

说它必然,就是因为它太容易引起共鸣了。

有共鸣,就同频。有同频就有可能共振。

互联网时代,大量头条就是同频共振的结果。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情绪共鸣,就是互联网传播的同步共振。

情绪共鸣是移动靶

在传播领域,传统中心化的媒体力量减弱了,新的中心化又产生了。

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小中心。自组织、自媒体盛行。

自组织、自媒体,意味着传播力量分散了,产生头条更难了。

都知道段子、养生的文章受关注,生产的量大了,传播量就被摊薄了。

尽管中国人天天抱着手机,但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

都知道扎心的文章容易上头条,有人写了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上了头条,你写条更扎心的文章试试。

传播奉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别人用过的,你做得再好也无法上头条。

每天都有头条,但每天的头条都只有一条或那么几条,争夺的人多了,进入头条的门槛就高了。

齐步走,能让桥梁断裂,是因为齐步走的频率与桥梁的固有频率一致,这有极大的偶然性。

传播的情绪,与社会情绪共鸣,这仍然有极大的偶然性。特别是社会情绪是不断迁移的。

社会情绪共鸣是移动靶,把握社会情绪很难。商业情绪刚好与社会情绪共鸣,非常难。

C端传播难复制,C端传播规律难把握,就是因为社会情绪是移动靶,而商业传播刚好与社会情绪实现同频,很难。刚好同频了,其实有偶然性,难复制。

注意力资源稀缺

任何一个时代,注意力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当然,因为技术进步,人们获取信息时间和数量在增长,但没有改变注意力资源的稀缺。

自组织、自媒体、自传播时代,信息的生产量增加了。因为注意力资源的稀缺,传播资源薄了。

任何时代,大众关注的头条数量永远是恒定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是恒定的不会因为自媒体时代,传播量大了,头条就更多了。具备上头条的传播很多,因为头条数量是恒定的,所以,传播引爆的临界点会越来越高。

达不到传播的临界点的传播,是无效传播。因为传播资源被摊薄,更多的传播无法达到传播的临界点。

传播达不到临界点就边缘化了。传播,要么引爆,要么哑炮。

互联网传播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是 0 ,要么是1,没有中间状态。这也是互联网传播让人困惑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互联网传播都希望创造奇迹。只要形成奇迹,还有可能引爆第二轮的现象级传播。